3月19日晚上南投縣竹山鎮發生芮氏規模5.1地震,從前震、主震加上餘震,總共連7震,未來5到7天還要留意出現規模3至4級的餘震發生,地震一直是台灣安全的一大威脅,加上台灣地狹人稠,地理位置處在西太平洋颱風必經路徑,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交錯位置,除令人聞之色變的大地震外,長期飽受颱風、豪雨、坡地崩塌、土石流等威脅。
自然災害之外,人為災害更是頻傳,3月以來從303大停電,到近來國境之門的桃園發生幾起大型倉儲及物流中心的火災、台中舊飯店改裝的分租套房被縱火、嘉市玉山旅社失火等一連串的火警,暴露出台灣災害管理需要再檢討。
從去年高雄市城中城大火造成46人死亡慘劇,對於老舊公寓大廈的改建、住戶成立管理委員會等至今仍然牛步化,以致再發生逃生無門的台中火災6死悲劇,而這是不分藍綠執政的縣市政府都缺乏魄力解決的難題。
我國行政區劃在政黨自利的考量下,目前六都就占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大台北地區就住了近700萬人,然而台灣都會區潛藏更大的風險是都市更新腳步緩慢、建築法規跟不上時代需求。都會區房屋密集下,屢見建築基地不足的「紙片屋」出現,防震、安全都有疑慮,這也難怪世界銀行公布各國天然與人為災害風險的調查報告,台灣都列為最高風險的國家。
目前最受關注的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對台灣最大的借鏡是台灣建築有沒有足夠的「防空襲」安全空間,台灣不像烏克蘭有廣大的領土,一旦戰爭,以目前都市人口聚集的程度,死傷必然更甚於烏克蘭,政府在規劃防災時,亟需強化應變戰時的規劃。
災害管理與防救已經是一個全球化議題,聯合國已將「災害」視為公共行政需要管理的對象,災害從減災規劃、災前整備、災害應變到災後復原重建,四大階段間首尾相連、互相配合,我國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2000年公布災害防救法,惟「徒法不足以自行」,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有國土安全與防災管理思維,及早預警,災難發生時才能做好人員疏散,將傷害降到最低。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