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呼萬喚下,政府終於公布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由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領銜,環保署等共8個相關部會聯合具名發布,總算對近1年來外界不斷的質疑和呼籲有所回應。
在公布的82頁說明中,詳細闡述了追求「2050淨零碳排」所涉及的各種層面,包括最重要的幾種路徑、推動的做法和相關法規配套。只是公布之後,立刻引來了能源專家梁啟源教授的批評,認為它偏向於概念性計畫,缺乏分期實踐目標,僅設定了大方向目標值;要成為具體可行的減碳路徑,仍有許多東西待補充。梁教授以目前綠能的發展狀況沒有一年是達標的,質疑這套路徑圖只是概念,未來也難以達成。三大工商團體更是炮火猛烈,認為在台灣的自然環境限制下,綠能要達到6成是「做不到的空談」。
經濟學有個概念叫做「調整成本」(adjustment cost),它認為要達成目標的成本高低,和調整所需的「時間」有絕對的關係,在目標固定之下,由現狀調整到目標狀況的時間越短,必須投入的成本就越高。站在企業的立場,在「短短的」30年內要達到「淨零碳排」,加上不使用低廉的核能,其成本就會變得很高,高到台灣的產業界無法負荷,所以根本是達不到的「空談」。
在政府公布的「路徑及策略」說明中,並非沒有成本觀念;它在「預算規畫」部分估計在2030年之前,政府(包含國營事業)必須投入9000億元的預算或投資,相關計畫所釋出或帶動的民間投資機會將達到4兆元以上。姑且不論這項估計是否正確,即使假設它是正確的,政府或國營事業的部分當然可以由政府自行規畫,但民間的「投資」部分(短期內企業應視其為營業「支出」)高達4兆元,也就是每年的減碳費用高達5000億元,除了上市的大公司可能面臨歐盟或後續加入國家要求交付碳稅的風險,願意做此項「投資」以外,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甚至不少大企業)可能都不甘於「認命」。從最近要求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必須申報,但到屆滿大限仍有成千上萬的工廠抗命不理的狀況,就可以預知未來這個「路徑及策略」將可能面臨的狀況。因此,如果只是提供目標,以及提供「經濟誘因」來誘導企業界遵循這些路徑來達成目標,極可能是「緣木求魚」。
在目前公布的「路徑及策略」中,幾乎沒有任何的查核點,只有在2040年時設定了所有市售的汽車和機車都必須是「電動車」和「電動機車」,也不禁用非電動的車輛,缺乏有效作為來確保2050年自動達標。而鑒於政府目前對「綠能沒有一年達標」的外界批評裝聾作啞,可以合理預期,未來路徑和策略未能達標時,民進黨政府對外界的回應極可能也是「已讀不回」,反正「全家就是我家」,不管2050是否達標,決策者早已安全下莊了。
因此,若蔡政府是要「玩真的」,目前的規範是遠遠不足的;除了將淨零排放「入法」、實施「碳定價」、徵收「碳費」、推動「碳交易」、建立「碳盤查」法規和系統及修改相關規範之外,必須在法規上對無法配合減碳的企業建立較嚴厲的罰則,才能發揮實際的效果。否則,以政府「選票至上」和「官惰民刁」的現況觀之,前景將極度悲觀。(作者為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