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延燒,不斷有人鼓吹「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藉烏克蘭危機警示「抗中才能保台」,既符合當前主流意識,也藉機修理大陸。但從歷史長河看,大陸對台政策70年來一以貫之;相較來說,美國「冷戰」時期鬥垮前蘇聯,視中國為頭號敵人後的「抗中」政策始自2017年,決策始終隨國際形勢搖擺不定。就此而言,美中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很值得吾人省思。

抗中不一定能保台

烏克蘭形勢仍在未定之天,兩岸是和是戰愈發引人關注。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台海上空也烏雲密布,蔡政府上台至今,除年度預算不斷增加國防支出外,更通過戰機採購及提升海空戰力兩個特別預算案,再加上潛艦國造特別預算案,任內軍事預算已破兆;同時,川普對台軍售逾5千億元,拜登總統雖有節制,但「抗中」形勢未減,不斷要求台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兩岸真到臨戰地步?

眾所周知,近兩任美國總統及其閣員鼓吹中共武力犯台不遺餘力。去年3月美印太司令戴維森眾院作證被問到,未來10年中國採取軍事行動最可能目標時,他說「台灣首當其衝」,時間最快2027年;英國《經濟學人》接著稱,「台灣是地表最危險地區」;去年11月美國《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年度報告》,直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下令攻台。美不斷宣傳中共將「武統」,台灣民進黨政府跟著搖旗吶喊,儼然攻台已是指日可數。

但我們想問的是,難道大陸是在蔡總統上台才喊出「武統」?習近平掌權後才修改對台政策加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實情並非如此。1949年大陸易幟初期,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確實只想「武力解放」台灣,但金門海戰失利後,緊接著韓戰爆發、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國際及兩岸形勢驟變,大陸對台政策也在漸進發展中逐步定錨。

大陸從「武力解放」走向「和平統一」最關鍵時點,在1955年印尼萬隆召開亞非政府首腦會議上。大陸總理周恩來說,「中國願同美國坐下來談,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特別是和緩台灣地區緊張局勢問題。」隔年北京召開第二屆政協常委會,周恩來提出「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而奮鬥」號召,成為中共日後「一綱四目」對台方針的雛型和縮影。

蓬佩奧發誓別人死

中共建政至今逾70年,歷經文革反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成為中共對台政策主軸。但不管什麼時期,「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始終橫亙各主政時期,不因執政更替或國際形勢遞嬗而轉變。可以說,中共建政前30年,強調「解放台灣」時期也分「戰爭」與「和平」兩種模式;鄧小平改革開放及至習近平主政時期,對台政策核心除「堅持一中原則」外,仍強調「和平統一,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

質言之,軍事行動乃國家主權象徵,任何國家皆不可能自我限縮主權,放棄使用武力。吾人可設想,若北韓要求南韓「放棄使用武力」以舉行統一談判,南韓必不可能允諾。實則重點不在承諾與否,而是對台政策得以持續70年不變,表明必存有一定的預期性。如今美國拉高「抗中」態勢,北京就隨之起舞對台動武,可能嗎?毛澤東早年不斷強調「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習近平認定全球處於「東升西降」,不會連這點戰略判斷都沒有。再說,俄烏戰事後果難料,美國更需中國合作以穩定全球形勢,「抗中」能持續多久不無疑問。

前副總統呂秀蓮質疑「抗中」不一定能「保台」,並且提醒執政黨,烏克蘭面積相當於台灣80倍大,烏克蘭人有地方避難,蕞爾小島台灣能去哪裡?台灣與其承受美國鷹派政客及軍工企業施壓,不斷「擴軍」,讓兩岸成為不定時炸彈,何不從70年來兩岸關係尋解藥,找智慧。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3月初訪台時,語出驚人呼籲美國應給予台灣外交承認;美國在台協會(AIT)前處長司徒文不以為然警告說,影響兩岸的公開發言轉變,都應與台灣政府協商,否則中國激烈反應,受害承擔的永遠是台灣,且正應驗了「發誓讓別人去死」的結果,更是當前烏克蘭民眾流離失所的寫照。

#台灣 #不斷 #抗中 #美國 #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