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先生主張把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建設紀念館,又吹起了一陣漣漪。其實我們不必放大蔣萬安對中正紀念堂的看法,因為中正紀念堂早已不屬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家,哪一個黨,而是台灣社會的公共財,人民的集體記憶。
約莫一個多月前,有個父母親皆已離世的好朋友,才眼眶泛淚地對我訴說他對父母親殘存的一些記憶與畫面,特別讓我印象深刻。
那是個台灣尚未有著那麼多物資娛樂的年代,這個朋友的父母親一有空,就會帶著他與兄弟姐妹們一同到中正紀念堂散步與玩耍,他自己的結婚婚紗照也是在中正紀念堂拍攝的。
那的確是個物質生活較為匱乏,景點也不多的年代,一家人能夠一起到中正紀念堂走走,歸國的華人一定要去中正紀念堂看看,男女朋友一起到中正紀念堂牽手散步,就是最幸福的事了。在我那位朋友以及不少人的記憶裡,中正紀念堂的存在,就是賦予他現在回憶中殘存美好畫面的一個樂園。
面對中正紀念堂到底是否應該轉型與更名,其實等於是沒收了許多人美好的記憶,以下四點更是應該要讓民眾明白,為什麼不適合隨意更動中正紀念堂。
一、中正紀念堂的存在已是台灣不同世代共同的記憶,既是公共財,也是蔣中正對於台灣付出與貢獻的象徵與紀錄,絕非一家一黨之事。蔣萬安先生有他個人的一些意見與看法,但無法代表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此事應當以民意為依歸,考慮到人民的記憶,而非單純由任何政黨或是政治人物來決斷。
二、每個建築物都有它歷史的定位與存在的紀念價值,如同美國的林肯紀念堂一樣。如果要成立台灣建設紀念館,可以另尋合適的地點,才是尊重「台灣建設」過程中每個值得紀念的人事物,而非輕易將一個紀念堂改成另外一個紀念館。既然是紀念館,就一定有其不可被動搖的意義,尤其不可因政治因素而抹滅當初值得紀念的價值。
三、中正紀念堂的興建,約三分之一資金,是由當時海內外共同建設台灣的人民所募得。當年捐款熱烈情形可說是盛況空前,公民營企業大額捐款、公務員捐一日所得、學生、海外僑胞踴躍捐款,連監獄裡的囚犯也捐錢不落人後,企業界捐款鑄蔣中正銅像,大專美術科系學生雕塑蔣中正遺像,台大學生發起獻機報國。旅日影歌星翁倩玉也寄300美元給當時的台灣省主席謝東閔,代她捐作建築中正紀念堂基金。這些捐款裡面有著太多感人的故事,前人付出的努力與熱情,不可埋沒這些一點一滴來自於人民的心血,必需要先得到社會廣大的共識,才能夠討論適合不適合更動它。
四、蔣中正對台灣貢獻太大了,確保台灣安全、和平土地改革,推動經濟建設、開展九年國教、落實地方自治、弘揚中華文化。他對台灣的貢獻是台灣這塊土地上四百年來沒有一位領導人可以超越的,為他建個紀念館不應該嗎?我們台灣人是一個知道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田頭的社會,懂得感恩的一群人,如果今日只是因為政治需要而要抹殺蔣中正對台灣的功勞,就太不應該了。
面對中正紀念堂這個公共財,蔣萬安可以有看法,但那也只是個人意見,不必太放大。今天我們不該單純為了政治目的或是意識形態就要去更動它。中正紀念堂存在的意義,其實遠遠超乎你我能看到的單一面向,不該將它視為一個被政治操弄來操弄去的工具,更不需要將其視為是社會進步的阻礙。相對地,中正紀念堂帶給了太多人點點滴滴的回憶,不應該被輕易抹殺,我們還是用感恩與善良的心來面對中正紀念堂吧!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