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對外戰略的層面來看,日美關係的穩定性是影響日本戰略選擇的重要變數。根據過往的規律:當日美關係良好,兩國目標一致防範中國情況下,日本的對華政策往往趨向「戰略制衡」;反之,如果日美關係出現不穩或發生繞過日本的中美「越頂外交」,日本會傾向通過對華「戰術避險」(或戰術對沖)來平衡美國的不確定性。目前中美日三邊關係的情況屬於前者。2021年後,鑒於拜登政府告別川普的「美國優先」,加強與民主盟國的協調,日本在「中國問題」上有向美國逐步靠攏的跡象。
然而,岸田政府的對中制衡和安倍政權前期(2012-2016年)的制衡在烈度上有所不同。2021年秋日本眾議院選舉後,筆者曾在海看撰文預測(參見《岸田文雄的險中求勝和中日關係的未來》,2021年10月),鴿派背景的岸田在贏得選舉後內政基礎會有所改善,在對華關係上會有一定的迴旋空間,不會對前首相安倍晉三事事言聽計從。半年已過,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案例發現岸田平衡外交微妙之處:
第一個案例是在2021年12月舉行的民主峰會上,岸田首相發表兩分鐘的演講,在強調民主和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同時,還特意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通往民主之路都是崎嶇曲折的。民主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尊重每個國家在特定歷史背景積累下的努力,推動民主的深化。岸田這一口吻強調平衡,和拜登的「民主/專制」二分論存有明顯不同。據日本外交界消息稱:2021年年末日方內部就是否參加民主峰會一事存在爭論,過程一波三折。11月25日,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竟表示:日方依然還在檢討是否參加美方的民主峰會,結果直到開幕前一天的12月8日,日本才決定正式參加,這在安倍/菅義偉政府時代是難以想像的。
岸田平衡術的第二個案例是處理北京冬奧的手法。2022年2月,當美英各國紛紛表示外交杯葛北京2022冬季奧運會之際,岸田政府採取了一個極為細膩的折衷方案:不派遣日本政府的內閣成員赴會,但讓半官方背景的冬奧會主席橋本聖子等體育部門首長參加,達到了既不得罪美國也不得罪中國的外交效果,可以說是岸田首相在中美夾縫之間施展平衡術的又一個體現。
關於本次拜登訪日,日本國內預計兩國高層將會談及構築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強化日美在供應鏈、數碼經濟、衛星技術及太空計畫等議題上的合作,並在「俄烏戰爭」和「中國問題」上加強協調。此外,拜登此次訪日會否談及在日本部署美軍的陸基中程導彈,亦值得留意。
近日,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發表報告,探討美國在退出中導協議後說服盟友部署美軍的陸基中程導彈(GBIRMs)的可能性。結果發現泰國,韓國,澳大利亞等盟國接受的可能性不高,唯一有機會的就是日本。日本國內亦有分析指出,在九州地區部署美軍導彈,從作戰和補給的角度來看效果最為理想,可以有效對應釣魚島/台海方向的不測事態。
2022年4月,日本陸上自衛隊公布,陸自參謀長吉田圭秀率團訪問了在美國華盛頓州部署新型陸基中程導彈(Long-Range Hypersonic Weapon, LRHW)的第17炮兵旅。可以看出,日本軍方層面已經開始探討在本土部署中程導彈的可行性。但是,作為日本國防最高指揮的岸田首相自上任以來一直避免直接評論這一敏感問題。未來岸田會否繼續透過細節操作再次施展對美對華的外交平衡術,值得進一步觀察。
美國總統的到訪,往往會成為日本首相爭取國內支持的一個表演舞台。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皆曾深得其利。自去年上任以來,岸田政府的支持率罕見地一直保持在60%左右的高水準,沒有走上過去歷史上經常出現的首相上任後支持率就逐步下跌的老路。距離7月的參議院選舉還有2個月。力圖在夏天實現長期政權的宏願,才是此刻岸田心中最為關心的大事,而岸田對華外交路線的真實想法,只有等到夏天參議院選舉後才會露出「廬山真面目」。
日本內閣支持率與不支持率的推移(%)資料來源:NHK (日本廣播協會)
(作者為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準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