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3日公開說明「如果中國襲擊台灣、華盛頓當局將進行軍事干預」的說法引發外界討論;但白宮隨後否認,拜登24日在接受記者提問時則改口稱「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並未改變」。對此,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在臉書分析,拜登半年前也做出相同發言,這次又公開表態「自然不可能是再次說錯話」,白宮的「補充說明」只是給中國大陸留點面子。幾個角度可以看待這件事情。
從拜登本人說法來看,是否符合「理性決策」?畢竟,拜登公開說A,稍後白宮或幕僚說「非A」,這樣的情況已非第一次。撇開健康因素或行程密集導致體力不堪負荷或壓根搞不清狀況等等「非理性」因素不談,若真是如矢板明夫所言的給大陸留點面子,那麼美國此舉無疑時把台灣拱上火線,讓兩岸關係安全環境更加惡化。台灣想靠美國進行類軍事同盟來制衡大陸已獲取自身的安全以及政治利益,有可能進一步刺激大陸「先發制人」,兩岸政治關係早就惡化,損失可能再次發生在兩岸的民生交流層次。對執政者而言,台灣人民若繼續在兩岸民生交流層次產生更大利益損失,政權正當性與選票流失可想而知。從人民的認知來看,「相對剝奪感」反映在「損失」的感受會遠大於利益的獲得。嚴峻的疫情當下,雪上加霜,執政者以及黨內各個派系,想角逐權位也得慎重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局。
倘若拜登的說法真是反覆,並非刻意為之,這代表拜登跟拜登政府並非一致,進言之,拜登政府非「鐵板一塊」。拜登政府的內部正充斥官僚與各種利益集團的角力,拜登做為領袖是否能有效統合,不免令人質疑,拜登政府內部的不同勢力角逐更令人擔憂政策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畢竟大家各有權謀。日前,拜登政府取消對台軍售之舉,有消息指出與改朝換代之下的軍火商鬥爭有關。如此,拜登政府的對台承諾的「可信度」?這其實是小國與大國結盟常見的困局。
從政策來看,拜登23日的說法若真是美國的「底牌」,這也非一定是好事。回顧最近一次的台海危機(1996台海危機),柯林頓政府亮了「底牌」派了航空母艦戰鬥群來到台灣海峽彌平此次危機,也讓美國的亞太盟友相信強權的嚇阻可信度。但隨之而來的1997年,柯林頓來到大陸卻說出了令台灣人傷心且傷害台灣國家屬性與國際屬性的「新三不」。說到底,美國亮出的底牌若真是如此,不代表對台灣是好事。
美國是民主國家,政府亮出政策的底牌,無疑也讓包括兩岸與其他各國都知道下一步該當如何做。美國國會制衡白宮加上民主社會內多元利益團體的遊說等運作機制,兩岸與各國都可以在美國國會與社會尋找友己勢力進行「對大國的干預」。美國學者曾以「格列佛小人國遊記」的格列佛來形容美國,一覺醒來的格列佛竟然被一堆小人綁在沙灘上無法動彈。換言之,超強被小國綁架。誰說小國沒有自主性。
總之,期待美中競爭來保台的思維,必須注意到美國內部從來並非鐵板一塊,如此,中美也有利益交集的可能性,台美的承諾也有可能改變。另外,別忘了國際社會當然還有美中台以外的多方行為者,此等執政者也都會認真地站在本國利益的角度實踐「避險」以及「逐利」。這些「第三方」豈會「坐以待斃」,會努力的透過不同管道來說服美國與大陸。
執政者也得思考,不斷地強調兩岸的安全環境惡化來換取美國與國際社會的關切,有可能遇到這些國家的謀算根本「背道而馳」的結局;另外,用「對抗」來提升台灣人對大陸的敵意,藉此來獲取執政穩定的這等思維,當然有弊。站在國內觀眾的角度,兩岸關係若真惡劣到極致,若自己領袖過去公開的「保台」強硬承諾做不到,又或者不斷地要人民相信某國一定會「保台」卻未發生,屆時,人民的強大失落、屈辱與不滿將遠遠超出執政菁英的估算。因此,何不摒棄上述思維,兩岸的和平與發展可以更進一步操之在我。想想兩岸社會民生交流這麼多年,有多少的人與家庭在台灣與大陸生活,往返於兩岸之間。(作者為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