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台面對近十年最嚴重的通膨肆虐、上班族實質薪資掉入負成長時,政府財經單位在忙什麼?忙著大內宣,官員敲鑼打鼓宣傳「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豐功偉業,拿天邊虛幻的晚霞表功,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告大陸封殺台灣的農產品,揮舞著抗中大旗,消費農漁民的痛苦。對於這場尚未走到盡頭的通膨,政府即使無對策,但至少該多點同理心。

內需產業已陷入困境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5月的通膨數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3.39%,創下近10年新高,且已連續3個月突破3%,遠遠超過大部分國家央行設定的2%通膨警戒值;即使扣除一般波動大的能源、蔬果後的核心物價指數,年增率同樣高達2.6%、創下13年來高點。這代表的是這波物價上漲已不是來自幾種波動大的商品,而是有更廣泛的基本面支撐。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更讓這波通膨顯得險峻無比。去年通膨率為1.98%,過去10多年,民眾習慣的是近乎零通膨的物價穩定歲月,大部分時候的通膨在0到1之間,偶爾還出現代表通縮的負值,讓過去10年通膨率保持在1%不到。現在驟然面對3%多的通膨,當然是一大問題。

問題不僅於此,官方的通膨數字納入數百項商品與服務的物價,依其占比分配權重,但最後表現出的數字與庶民的感受往往有相當的落差,原因在日常民生用品、食物類與外食,縱然分開看價格不高、占比又低,即使大幅上漲,最後反映在物價指數中的數字卻是微乎其微甚至無感。

整體通膨3%多,但外食費卻漲了近6%、沙拉油也漲6%多、食物類漲7%多,麵包上漲超過1成、雞蛋年漲幅更高達3成,創下3年多來最大漲幅,而交通與通訊費上漲亦已近5%。大多數民眾也都知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從路口小吃、夜市到品牌餐飲麥當勞、王品等,全部都已漲價過一輪了,漲幅少則5%、多則1到2成。換句話說,民眾的感受與痛苦其實遠在3%多的總體通膨數字之上。

通膨走高代表的就是「錢變小」了,民眾的購買力「被通膨吃掉」,反映在薪資上,就是上班族首季的「名目經常性薪資」雖然有2.7%的增加,看似收入增加,但實際上因通膨高漲,增加的薪資全部被抵消,首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反呈年減0.1%,所以上班族的購買力其實是下降、是變窮了。更別說這幾個月疫情惡化,讓許多內需產業陷入困境,甚至收入歸零了。

解決攸關民生的問題

當民眾苦於物價上漲、生活壓力更大時,蔡政府除了要實踐蘇貞昌口中說出的「打贏防疫選戰」外,財經官員全力以赴做的就是宣揚台美貿易倡議、「等了30年」才有的成果,但實際上,台美貿易倡議空泛、無助於台灣對外經貿,民眾關注度低,與民眾利益亦關聯不大。但政府卻樂於拿台美貿易倡議作大內宣,吝於也怯於著手解決更攸關民眾生活與利益的通膨問題。對於大陸禁止台灣石斑魚輸入,政府也從不考慮透過既有機制和大陸正面協商,卻繼續操作抗中把戲,犧牲農漁民利益。

更可慮的是,這波通膨仍方興未艾,歐美國家的通膨都已飆上8%左右,何時能緩和下降,仍屬未知之數,因為導致通膨的諸多因素仍存在,從俄烏戰爭持續、供應鏈重組與混亂、疫情反覆衝擊生產與運輸、能源與綠色通膨、財政政策擴張過度等,到美國聯準會準備連續升息到年底,拜登政府正評估考慮取消對大陸商品加徵關稅以降低通膨等,就可看出通膨可能持續到年底甚至明年。

這波通膨的核心因素:能源與糧食的高漲,在俄烏戰爭持續的情況下,短期回降的可能性低,對大部分能源仰賴進口,同時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食物的台灣而言,很難避免其衝擊,加上台幣走貶趨勢將導致輸入性通膨更惡化,國內通膨仍無緩和跡象。

通膨走高,最受苦的一定是一般庶民,特別是民生物品上漲幅度遠高於平均時,所得低者受到的影響更大。此時政府該多點政策支持庶民度過通膨難關,而非執迷於缺乏實效、與庶民毫無關係的台美貿易倡議等空泛大內宣。

#通膨 #民眾 #數字 #大內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