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欽點新竹市長林智堅選桃園市長,林向新竹市民表示不捨與道歉,民進黨也同步徵召林智堅愛將、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參選新竹市長,綠軍桃竹部署連動格局形成。其間雖有爭取未果的鄭寶清嗆「密室協商」且不排除參選到底,但仍難以抗衡蔡英文的意志,蔡雖幫林鋪平了跨區參選之路,但能否成功達陣,仍要看林的弱勢防堵是否到位。
先從林智堅的優勢來看,第一,他是民進黨中壯派,相對國民黨桃園市長參選人張善政年輕得多,網路媒體菱傳媒5月民調也顯示,林智堅在20~29歲年輕選民中,有75.78%的滿意度,對訴求年輕選民確實有利,讓國民黨在年輕選票這弱區開發更形不易。
第二,他是現任新竹市長,也是《遠見》雜誌四連霸的「五星市長」,菱傳媒5月民調也顯示,林的滿意度達57.88%,交叉分析可發現,自認接近與非常接近泛藍的選民有30.81%與29.63%表示滿意,中立選民滿意度為44.94%。若以政績、執行力作為訴求,林也有進取中間選民的可能性,也能和張善政任行政院長的政績互爭高遠。
第三,為區隔張善政的團隊,凸顯未來性及相對年輕的特質,林的幕僚團隊勢必以年輕專業人士為主,企圖與張善政「馬政府前政務官團隊」形成「世代落差」的即視感,深化進取中間及年輕選票,擴大戰果。
第四,桃竹連動戰略,林和有合作默契的竹市參選人沈慧虹搭配競選、政見串連,跳脫單一視角框架,或許有利相互拉抬,出奇制勝。
第五,現任市長鄭文燦為取得2024總統大選門票,勢必全力輔選,遑論中央與地方行政資源的挹注,林都可能如虎添翼。
即便如此,林智堅的弱勢及風險仍然明顯。首先,「空降」、「不尊重桃園人」的負面觀感,和國民黨徵召的張善政差不多,但張至少還強調「在渴望園區工作12年」的論述希望和桃園連結,降低空降感;反觀林除空降外,還多了個「落跑市長」的標籤,畢竟現今選民自主意識強烈,政黨布局參選人若只為勝選考量,選民真吞得下嗎?這當然會影響林的選票開發。
其次,林智堅之前信誓旦旦推動「大新竹合併」,中央亦傾盡全力為其助威,但在野質疑「英人設市」,《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逕付二讀失敗後,林宣布棄選大新竹市長,但又宣布成立「大新竹合併升格專案辦公室」,被徵召後又說「他會持續推動(合併)」。這不僅會被質疑林選桃園仍是黨中央為他「量身定做」,就是要給林位子外,更會被人質疑「要選桃園,還『撈過界』管大新竹合併,難道要做『太上市長』?」都有角色錯亂之虞。
再者,林被徵召仍是「小英意志」的貫徹,黨內仍有公開反彈,甚至揚言不排除參選到底的聲音,綠軍在桃園面臨和藍軍一樣可能分裂的潛在困境。此外,沈慧虹目前太弱,雖可和林協同作戰,但若聲勢拉不起來,恐拖累林的選情。最後,民進黨防疫失靈,整體環境不利綠軍,若無振衰起敝的良策,林就算再強,也可能英雄無用武之地。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