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國商會23日發布《2022台灣白皮書》,內容提及台灣有三大急迫性問題,其中第一個就是能源問題。美國商會話講的很直白,「供電穩定已經不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否則會員只會愈來愈擔心。兩周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股東常會上指出,不會擔心沒有電力可生產,但容易跳電確實是現在看到的現象。

國內外企業對於台灣目前的供電狀態一致表達憂心,絕非窮緊張,而是經歷過去一年之中的3次全台大停電,以及為數不少的區域性停電後,深怕不斷在各地出現且仍是現在進行式的小規模跳電,在入夏之後,突然又演變成全台停電。另一方面,經濟部則再度強調台灣不缺電,政府早已準備好對策。到底是企業杞人憂天,還是經濟部鴕鳥埋頭?

過去一周的氣溫偏高,導致全台用電量跟著大增,23日下午2點的用電達到3994萬瓩,再度刷新歷史新高紀錄,即時備轉容量率僅剩6%不到,進入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供電吃緊致使位於核二、三廠內的4部緊急用氣渦輪輕油發電機必須全數上線支援。

今夏供電狀況欠佳其實早在意料之中,原因是裝置容量100萬瓩的核二1號機於去年7月停止運轉後,除了新增一部民營機組外,至今台電系統未有任何新機組上線。雖然大潭電廠今、明兩年預計各新增一部燃氣機組,但因負責供氣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要到2025年方能完工,因此今年直到2024年,都不會有新機組商轉發電,而這期間還有3部大型核電機組將陸續除役。換言之,本周開始出現的供電緊繃狀態,只不過是未來幾年的缺電前菜而已。

企業經營在意的議題,除了供電,還有電價。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將於27日召開會議,預計討論並調漲下半年電價。電價調漲的考量在於國際化石燃料價格居高不下之際,台電今年的發電成本大增,截至4月底,每度售電成本達到3.07元,但每度平均電價為2.39元,也就是台電每賣出1度電,現賠0.68元,以至於半年不到已虧損469億元。

坦白說,基於對市場機制的尊重並兼顧使用者付費的公平性,電價過去連續4年凍漲並不合理,未來若只針對用電大戶調漲也同樣不合理,畢竟住宅用電的低壓與工業用電的高壓,對台電的布線與維護本來就有成本上的高低差異。值得關注的是,電價再不調漲,台電今年的虧損必然擴大,但虧損後若由政府出面補貼,形同無視用電多寡,全民一起買單,也非可行之道。

不論是供電穩定或是電價調整的問題都與現行的能源政策脫不了干係。政府躁進的非核政策,迫使台電放棄供電穩定且成本低廉的核電(每度僅1.5元),重壓供電穩定性不足的光、風兩電以及價格易大幅波動的化石燃料發電,因而導致眼前的困境。主事者不能毫無作為,硬要全民一起勒緊褲帶「剉咧等」限電與高電價!(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電價 #供電 #台電 #問題 #供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