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後,在美國領導下,西方全力制裁與封鎖俄羅斯,而且是以北約為主體。現在,北約出現「破口」了,至於影響會多大,尚待觀察。

5日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晤,雙方會談長達4小時以上,除了雙方同意加強經貿關係以外,土國也同意以盧布支付部分天然氣的購買,後者是俄國對抗西方金融封鎖最重要的武器,土國願意以盧布支付,且雙方有意強化關係,讓北約盟國相當震撼。

土國算是北約的重要成員,地理位置正處於歐亞之間,掌控連接地中海與黑海的咽喉,是北約牽制當年蘇聯及如今俄羅斯海上軍力的最重要一員,過去也一直與美國密切配合。

只是近年土國逐漸「走自己的路」,基於本國利益與俄國越走越近,更不時與美國爭吵。這次俄烏戰爭中,雖然身為北約一員,但土國避免直接加入譴責與制裁俄國之列,反而有意扮演調人,拉高其國際影響力與能見度。

不過,這次土國要強化與俄國的經貿關係,明顯讓北約對俄的制裁出現破口,同時讓北約陷入左右為難之中;雖然北約官員揚言,如土國協助俄國規避制裁、移轉資金等,必要時要對土國祭出二級制裁,但實質上,以土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又未必做得到。

不僅土國而已,印度同樣基於國家利益考量,拒絕美歐壓力而未加入制裁俄國的行動。相較這些國家的政府為本國利益考量,不盲目追隨美國,蔡政府確實應該檢討,以高規格接待裴洛西為台灣帶來如此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使難如土、印一樣敢向美國說不,至少也該學韓國的「迴避政策」。

#土國 #北約 #美國 #俄國 #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