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中韓建交30週年紀念日。記得我在中華民國駐釜山領事館擔任副領事時台韓斷交,僑校師生與僑胞聚在領事館前面舉行降旗典禮,我們不約而同地哭泣,認為南韓「背恩忘德」。自1992年中韓結束敵對後,卻首次面臨建交以來的「產痛」。

3月9日南韓總統改選,自民主進步派換成傳統保守派政府,一切「重新來」。其中,在外交政策上最為明顯,新任總統尹錫悅不認同文在寅政府的親中親北政策,改走親美親日路線。主張「美韓日3國軍事同盟」,才能保證南韓的安全與經濟。

8月22日,南韓《東亞日報》社論「建交30週年,韓中面臨安保、經濟的轉捩點」文中特別強調「相互尊重與恢復信賴是當面課題」。問題是,自尹錫悅上任後,不僅一再強調美韓關係之重要性,並且恢復年度美韓軍事演習,尤其,停頓已久的星州薩德基地也正式要擴建。因此,受到大陸的「不信任」。

尤其,尹錫悅當選後,即刻安排重量級人士組成「韓美政策協議團」和「韓日政策協議團」,前往華盛頓與東京,分別告知美日,新政府將會重視並加強與美日關係。不幸,故意漏掉中國。這算尊重中國嗎?不無疑問。

自舉行首度「拜尹會」後,尹錫悅就抱住拜登的大腿。並且認為文在寅前總統的「靠中解決北核」失敗,不能僅靠中國大陸「施壓」北韓放棄核武,只有加強南韓自己的國防力和美國的「核傘」保護,才能遏阻北韓的「蠢蠢欲動」。

其實,尹錫悅的這種「想法」不一定完全對。因為,中韓建交時雙邊貿易只有64億美元,去年已有3015億美元,成長50倍。正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所說「中韓是無法拆開的鄰居」般,中韓關係是唇亡齒寒。如今,事實證明南韓是中國3大貿易國,中國則是南韓最大貿易國。

南韓也承認,自2003年起,中國對南韓的採購超越美國。不僅如此,南韓面臨外匯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成為能讓南韓跳過波濤的原動力。《東亞日報》同時發表的民調顯示,南韓20、30歲年輕人不喜歡中國的程度,甚至,超過北韓和日本,令人「不可思議」。分析認為是中國的「高壓姿態」等影響所致。

特別是,近日舉行的中韓外長會談中,南韓外交部長朴振要求王毅,希望中方對北韓「加足馬力」勸說。似暗中批評,中國只會表面演出講好話,一貫希望南北韓透過對話及外交方式解決廢核問題,並無具體的作為。

自「王朴會」首次交手後,雙方形成「各說各話」,各走各的路,問題是,沒有解決三星等公司在陸半導體生產線,中國再來個「貿易報復」,吃苦頭的還是廠商。尹錫悅對王毅提出的5個「應當」要求,尚無承諾之意。

中國絕不會放棄北韓籌碼。對大陸來說,北韓是一副自然地理屏風,也是最前線。來自駐韓美軍的威脅,例如,包括薩德在內,如果尹錫悅答應文在寅曾拒絕美國設置中程飛彈基地案重演。恐怕中韓關係就會向後倒退。

無可諱言,尹錫悅上台後徹底親美,中國無法回到文在寅般「自投落網」式的親熱。看來,中韓關係面臨洗牌,調整各自的步驟。

(作者為韓國昌信大學榮譽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南韓 #中國 #尹錫悅 #北韓 #中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