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以91高齡去世,今天的世局樣貌,很大程度是受到他的影響。西方讚揚他,俄羅斯人卻痛恨他。無他,因為他的變革對西方有利,卻讓俄羅斯人受苦受難。

戈巴契夫在承繼了一個獨裁體制後決心改革,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結果他在短短幾年內讓蘇聯帝國兵敗如山倒,東西德統一,東歐紛紛獨立,學者認為自由民主取得了歷史的勝利,冷戰以美勝俄敗作為完結。直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才改變了這30年來的世局,但俄國總統普丁揮軍烏克蘭,又何嘗不是源自於戈巴契夫?

當年戈巴契夫想推動改革,是因為美俄軍備競賽大大消耗了蘇聯的經濟,共產體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都不足,以致於從80年代起經濟就開始走下坡。戈巴契夫想引進自由經濟與政治改革,目標是讓俄國脫胎換骨和歐洲一樣富庶安定。但他不明白的是,共產體制和自由經濟差距太大,蘇聯在法律、制度和民眾觀念上都毫無準備,大家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什麼,結果一跤跌入了地獄。

1989年戈巴契夫放寬對東歐國家的政治干預,不阻止東德開放民眾赴西德,隨之而來的是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東歐國家掀起民主潮並紛紛獨立。戈巴契夫因此獲得199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但1991年底蘇聯就解體走入歷史,他也辭職下台。

當時俄國人認為共產主義不行,要學西方才有出路。首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任命經濟學者蓋達為總理,在國際貨幣基金和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薩克斯的指導下,推行激烈的「震撼療法」(shock therapy),快速轉向民主體制與市場經濟,結果社會完全無法適應。幾十年來習慣吃大鍋飯的人,不知道要如何在新制度中生存,政經關係好的人狂撈錢,一般平民卻苦不堪言,自殺率因此大增。生存壓力在通常是一家之主的男性身上尤其明顯,1988年男性平均壽命是65歲,1996年竟已跌到58歲,1992年到2001年的總人口超額死亡數更高達250萬。

蘇聯的灰飛煙滅,是刻在俄國人骨子裡的恥辱。學習西方體制學得哀鴻遍野,則讓俄國人民從此不信任西方,認為西方推銷的都是不懷好意的陰謀。冷戰結束時,西方領袖曾向戈巴契夫承諾北約不會東擴,俄國人對此很當真。但由於只是口頭表述,後來西方在自認取得歷史終結的勝利後,漸漸不把俄國看在眼裡,東歐國家一個個加入歐盟和北約,最後在烏克蘭這個俄國最敏感的神經上,引爆了俄國長久以來的積怨。

當然,烏克蘭戰爭和占領克里米亞一樣,都是普丁個人野心的產物,但戰火的背後是有緣由的。普丁的地位無人能取代,因為他讓俄國人受傷的民族自尊心得到修復,而且民眾對西方有太深的敵意與不信任。追究起來,是可以算到戈巴契夫頭上的,但當年蘇聯體制是真的撐不下去了,只是太劇烈的改革常是災難。

我去俄國採訪時,外交部一位官員告訴我:「要下樓有2種方式:跳樓或搭電梯,結果我們選擇了跳樓。」嗯……其實還可以走樓梯的。

#戈巴契夫 #蘇聯 #俄國 #體制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