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截止登記,台北市長共12人參選,人數創紀錄,顯示公民社會的到來,民眾對參與政治的熱度,已到了新高點。矛盾的是,面對有助於提升公共議題對話層次的辯論邀請,陳時中卻說,「是要修理我還是怎樣?」如果辯論不是正確的政治,難道他真想靠著繼續講幹話,打混摸魚選上台北市長?

陳時中擔任疫情指揮官期間,逐漸為自己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話術防疫模式。例如,面對雙北首長質疑病房分配不足,他說「粗暴言論大可不必」;面對疫調出紕漏,他說「不要太不滿」;面對3+11破口,他說「會議不是我主持的」;面對疫苗採購延宕,他說「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面對今年爆發的快篩劑荒,他說「要怪就怪病毒」。

如今,陳時中轉戰北市長後,顯然是依樣畫葫蘆,企圖靠著表面煞有其事、實則盡是五四三的話術來打選戰。

例如,談到疫苗採購合約,他說封存30年是基本常識;當地方質疑他的內湖交通解方是爛牛肉,他說批評要有腦;他說會選市長是因不忍台北停滯太久,結果當黃珊珊要求每周舉行政策辯論,他又說「是要修理我還是怎樣?這樣不是一個正確的政治。」

辯論是民主選舉過程中,讓候選人對重大公共議題表態、讓政策得以聚焦、讓選民快速檢視牛肉的重要過程。如果辯論不是正確的政治,難道噴口水、講幹話才是正確嗎?

如果候選人有料,辯論就是贏得民心的民主試煉場;反之,如果候選人空洞無料,辯論就會是屠宰場。陳時中到底是「習慣」講幹話,還是「只會」講幹話,從他對辯論怯步的態度來看,無疑是再次暴露他的草包本質。

#辯論 #面對 #陳時中 #正確 #講幹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