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重大的財經事件是俄羅斯切斷北溪一號天然氣供應,原本就困於天然氣供應的歐洲更是捉襟見肘,外媒以歐洲能源市場的「雷曼時刻」形容此事件,德國已宣布高達650億歐元的能源救助方案,英國政府部門則傳出「準備複寫紙」以因應冬天可能的停電。
能源短缺、價格高漲,讓歐洲註定難逃高通膨之災,今年通膨預估都在10%上下,其中英國的通膨已飆破10%,預測年底14%。而大西洋對面的美國情況相同,通膨仍在8%以上,尚未看到明顯下降走緩的趨勢。
台灣這波通膨是以輸入型通膨為主,如果全球能源、原油、大宗物資、食物類等價格都走高,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通膨惡化,台灣通膨一定會持續往上走。事實上,從年初至今,通膨預測值已調升到2.9%,但從趨勢來看,最後一定會高於3%,因為包括俄烏戰爭、疫情、供應鏈等導致通膨的因素都未改善。
更雪上加霜的是台幣貶值加重輸入型通膨的力道。台幣與美元是標準的「蹺蹺板」,美元走強台幣必然貶值,而日前的全球央行年會中,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的鷹派言論明確,未來必然繼續升息,美元也會持續走強。事實上,台幣今年上半年就貶值超過2元、幅度近7%,下半年仍續貶見到3字頭,未來再無走強的機會了。
某個角度而言,歐美的高通膨有部分是「自找」的,美國其實要藉著制裁俄羅斯去除一個地緣政治的對手,甚至因此不惜鼓動戰爭,俄烏戰爭因而短期難善了,通膨會持續。台灣雖然表面上通膨不高,只有3%左右,但庶民感受最強的食物類上漲超過7%,生活深受影響,官員該「苦民所苦」吧!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