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對騷擾金門的大陸無人機開了第一槍,台灣社會平淡視之,大陸民間也當成笑談,國際社會卻嗅到濃濃的硝煙味。隨之而來的,將是西方社會對台灣強化國防,抵抗大陸軍事壓力更強烈的支持訊號。這對兩岸關係不會是好兆頭,一旦北京預判「外力介入」更甚過往,以軍事力量決定台海終局的可能性愈大。

政治認同取決三因素

歷屆中共領導人都曾向台灣喊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會議上也重申了這句話。不過,民進黨兩度執政、台獨逐漸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主張,大陸很早就有這樣的邏輯:如果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就不存在「不打」的問題,因而衍生出不排除以武力打擊台獨的武統選項。反之,如果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關係變成「一家人自己的事情」,有事好商量,這也是馬政府8年兩岸和平發展的本質邏輯。近年大陸漸漸流行一個觀點,認為絕大多數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和平統一無望,大陸沒必要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客氣。

台灣人究竟認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其實是偽命題!就像大陸政協主席汪洋在今年海峽論壇上說的,「大家都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吃中國菜、過中國節」,台灣人怎麼不是中國人?蔡英文總統20年前接受質詢時,就有過「我是中國人,因為我唸中國書長大」的表態,最近赴澎湖勞軍的臉書發文中,不經意提到「海軍在第一線築起海上長城」的表述,「長城」二字令人莞爾。更何況,民進黨政治人物最熱衷的拜神明、跑宮廟,無一例外來自中華文化下的閩南或客家文化譜系。

沒有人可以從心靈深處抹殺台灣的「中國人」印記,甚至包括原住民在內,同樣接受中式教育,深受中華文化薰陶,思想體系沒有太大不同。換言之,認同中華文化,或者在文化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是台灣人的普遍共識。但近30年來,台灣與中國逐漸由一體走向對立乃至對抗,尤其在誘導式民調提問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成為二選一的排他性表述,並要求表態,由此「台灣人」和「中國人」被操作成互斥的標籤。

群眾路線與民眾溝通

兩岸長期分治,絕大部分台灣人認同自由民主體制,不願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分,中華民國雖喪失中國代表權,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無根之樹,但事實存在的政府,仍然獲得許多國家的部分接受。既然台灣從未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治理,護照在世界各地通行無阻,台灣人自然不接受大陸那個中國,但這並不影響中國文化、價值、習俗以及生活方式對台灣社會的支配地位,也不影響兩岸人民之間的共同感。至於「中國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說法,是政治操作的概念,無須當真,畢竟台灣中南部文化與福建文化相通程度,遠超過福建和四川或東北文化的相通。

中共新版《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仍能看出,北京希望統一後台灣人能夠更加堅定認同「中國人」。可以理解,這裡的「中國人」既是文化認同,也是政治認同。如何讓台灣社會接受政治上的中國認同,會是一個漫長而艱困的過程,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第一,去除「中國」的負面認知,並建立統一對人民有利無害的認知。第二,中國成為全世界尊重、嚮往的大國,台灣人就會發自內心以中國為傲;第三,不抑制或消滅台灣鄉土認同及與西方文明融合的台灣版中華文化,而成為中華文化譜系下更多元、豐富的元素。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兩岸避戰謀和的唯一解碼。習近平思考兩岸關係的高明之處,在於「統」之上提出「融」,在「政權整合」之上提出「心靈契合」,本質是把中共「群眾路線」的思維投射在對台工作上。大陸推動兩岸融合、和平統一,要走「群眾路線」,讓台灣人民發自內心認同和支持,就從涉台智庫想方設法喚醒台灣人的「中國心」開始吧。

#中國人 #台灣人 #認同 #中國 #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