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日建交50周年,雙方籌備慶祝活動多時,希望展現中日友好關係,但在中美對抗情勢下,兩國交好不易。惟與建交40周年相較,當時中日關係因日本政府釣魚台「國有化」政策陷入谷底,大陸社會瀰漫著反日情緒,建交40周年慶典最終取消,雙方領導人及外長均未互致賀電。相較於10年前,如今中日關係雖然不睦,但雙方領導人都有改善關係的意願,9月29日仍值得期待。

中日皆有意願改善關係

岸田首相已表明,不會出席由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及中日友好團體,在東京舉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紀念儀式,大陸則將依預定計畫,在北京舉行由雙方大使館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共同主辦的「50年50人」活動,此為官方色彩濃厚之慶祝建交50年活動。

日本駐北京大使垂秀夫有意利用此一機會表達善意,他告訴媒體,中、日所處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但兩國永遠的鄰居關係是不變的,他還引用周恩來所言「既不能失去原則立場,同時也要給對方下台階,要互相為對方考慮」,呼籲將周恩來當年的戰略思考置於當下的中日關係,雙方各讓一步,互給「下台階」,以產生新的智慧。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未曾面對國力超前的中國,崛起後的中國大步走向海洋,與自詡海洋大國的日本,在印太戰略安全上的矛盾日益升高,加上中美競爭尖銳化的國際形勢及中日經濟競合的複雜關係,中日民間社會的交流與相互認識未能與時俱進,使迎向50年的「關係正常化」仍跌宕起伏,不僅「友好」聞見異音,「和平」更出現挑戰。

日本《讀賣新聞》9月3日的民調顯示,80%以上的日本民眾認為「中國是威脅」,日本政府對中態度強硬是對民意的回應,而非官方或個別政治人物刻意操作。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點出問題所在,日本對中國的感情非常複雜,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進步得太快,日本人未能理解並接受中國的發展。值此中日關係困難之際,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更顯重要,以避免矛盾激化,對立螺旋向上,最終走向衝突。

前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是中日關係的推手,他呼籲雙方均應用心接觸對方,留學生與觀光客的交流是重中之重,藉此可化解誤解,與彼此的偏見,更可為發展中日關係發揮橋梁作用。中、日若能瞭解對方,即可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處於合作關係。中國與日本是東亞的領頭羊,友好、穩定的中日關係對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無可或缺。

日本可成為中美間橋梁

近代日本頭角崢嶸,但與中國在東亞的角色並非互斥,而應相輔相成,中日是搬也搬不走的鄰居,友好是最明智的抉擇。中、日領導人須努力將雙邊關係帶離「惡性循環」,日本外相林芳正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在9月底的聯合國大會上與大陸外長王毅舉行會談,林芳正認為,主張該主張的事項,面對共同的問題則須合作。至於「習岸會」,中、日正摸索以線上方式,或藉今秋印尼G20峰會的機會舉行,希望能全面恢復雙方高層對話機制。

日本憂心台海局勢,但維持東亞和平態勢,仍是岸田外交基調,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北京升高對台軍事壓力,岸田內閣積極強化日本防衛力,但不等於準備與中國軍事對抗,岸田仍希望與北京緩和緊張,增加安全互信,避免日本周邊有事。面對中日關係難題,岸田仍認為對話比備戰重要。

中日邦交即將邁入「知天命」之年,應能參透兩國關係不是誰主誰從,誰壓倒誰的外交對決。兩國雖存在分歧,但和平與合作應是雙方關係的主流,而中日關係改善除可減少中美之間的誤解,更可使日本在兩造間起到溝通作用,此為日本安全所繫。中、日外交主事者須具宏觀戰略思維與歷史縱深,回歸邦交正常化初心,繼承前人的外交智慧。

#中日關係 #雙方 #岸田 #中國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