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聯蔣抗日」工作的進展,而以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的通電,向國民黨提出的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以及國民黨三中全會通過的《根絕赤禍案》為交結點。中共的四項保證是:
1.在全國範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
2.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
3.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施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
4.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
國民黨三中全會根據蔣介石的提議,針對中共的四項保證,於2月21日通過《根絕赤禍案》,大意為:
1.取消紅軍名義。
2.取消蘇維埃政府組織。
3.停止赤化宣傳。
4.停止階級鬥爭。
對於共方所提五項要求,共方認為國民黨中全會上,確認和平統一的形式;對民主方面表示相當的擴大:承認開放言論和釋放政治犯。即是接受了他們的要求。對於四項保證,共方認為:「與我們給三中全會的通電原則上,是相當接近的。因此,國共合作的原則,是已確定。」
此時共方雖曰「聯蔣」,以示「對等」,但蔣不以為然,要求「擁蔣」。3月26日,蔣在杭州接見周恩來、潘漢年時,蔣要中共檢討過去的決定,不必談國共合作,只是與他(蔣)合作,擁他為領袖。周恩來聞之,甚表意外。但為了換取代價,似乎遷就一下,也是值得的。因於4月20日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只要蔣承認《民族統一綱領》,可以承認他為領袖。可謂各取所需。
盧溝橋事變之次日(7月8日),中共所有的要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賀龍、林彪、劉伯承、徐向前、葉劍英等九人聯名致電蔣委員長,表示「紅軍將士咸願在委員長領導之下,為國家效命與敵周旋。」至其公開喊出「擁蔣」,則是蔣放寬了對中共的條件。8月22日,國府軍事委員會以中共宣稱服從國民政府指揮,參加對日作戰,遂改編共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轄林彪之115師,賀龍之120師,劉伯承之129師,令赴晉北作戰,受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之指揮。這是雙方爭執已久而未能談攏的問題,今因抗戰爆發,迅獲解決。
朱、彭即於8月25日通電就職。其電曰:
部隊現已改編完畢,東進殺敵。彼等願竭至誠,擁護蔣委員長,追隨全國友軍之後,效命疆場。
這是中共首次公開「擁蔣」,從「擁蔣」開始,經過八年抗戰,中共大獲豐收。其軍隊由抗戰開始的4萬餘人,到抗戰結束,擴充到120餘萬人;其活動範圍,由陝北一隅之地,進展到全國各地。
中共聲稱放棄「關門主義」,實行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開善門,不計品流、廣交朋友,化敵為友;卻以「抗日反蔣」為口號,獨排蔣氏於門外,以孤立蔣氏,確已助長了國民黨內的分化。其「西北大聯合」,對於蔣之「安內攘外」政策,顯已造成嚴重的威脅,此亦超出蔣氏所能容忍的限度。即如蔣致楊虎城書中所云:
中央無論如何決不能放棄西北。中央確認西北;尤其陝西為北方國防之根據。關於開發西北,興建西北之事業,無不本於國防之見地,按照計畫,盡力進行。
中央如放棄西北,即無異放棄國防,亦即無異於自棄其職責。故無論任何困難犧牲,勢不能不確實掌握此重要之國防根據。
至於中共宣傳蔣「不抗日」而「反」之,而日本侵略者則又認為「蔣介石及其一黨」的反日而要打倒之。何者合乎事實?當時曾有自由派的學者作出結論。胡適指出:「我們的強鄰,都早已認清蔣介石先生領導下的政府,是最可怕的力量。所以他們處心積慮要打倒那個力量。」
蔣廷黻也指出: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多田駿宣言中說:「蔣及其一黨與日本帝國之關係,帝國屈伏呼?抑帝國打倒彼黨乎?」意思是說日本與蔣勢不兩立。此足反證「蔣介石及其一黨」是反日的,全體中國人也是反日的,反蔣者如想他們事業成功,就能有抗日的力量,這是欺人之談。
中共為求生存,高唱「抗日反蔣」口號,顯已不符國情,其逆勢而行,勢難持久,不得不改變方針,由「逼蔣」、「聯蔣」而「擁蔣」。終能獲致由生存而壯大的機會,亦足見其策略之靈活也。
至於蔣介石的收穫,更是無限的,由被說是「不抗日」而「反」之,提升到「抗日」而「擁」之,從而完成歷史性的任務──取得抗戰勝利。這種歷史上的成就,精神上的收穫,實非任何實質的收穫,所能取代的。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本系列完】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