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航空運輸協會致函我民航局,建議恢復兩岸16個直航點,交通部和陸委會初步都表示還在評估。但此事攸關兩岸人民的交流便利,蔡政府應該放下政治歧視,隨著疫情減緩的趨勢,擬定擴大兩岸航點的方案。

讓人民交流重回常軌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兩岸客貨運的航點多達71個,台灣10個,大陸61個。疫情爆發後,雙方航運急凍,如今只有北京、上海、廈門和成都4個航點。過去每周約890個航班,現在只剩200多。大量台商聚集的長三角與珠三角沒有足夠的飛台管道,台商台眷返台不但非常不方便,機票費用還大漲,吃不消的人乾脆放棄回鄉,至今已有13萬人因此被除籍。

大陸航協在致民航局的信函中,呼籲盡快將直航點擴增至廣州、南京、重慶、杭州等16個航點,以便利台胞往來。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當前兩岸疫情已趨於平穩,是進一步恢復兩岸航線正常運營的有利時機。廈門台商會長吳家瑩也認為,許多航點已經停了3年,台商都亟需讓產業與經營盡速恢復正常,也盼望生活盡快恢復常態,目前兩岸雙方應該以民生為主,「政治意識形態是不是可以先放下?」

的確,檢視民進黨政府因應防疫下的航運政策,明顯可看到在政治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歧視與雙標。大陸雖最早爆發疫情,但在嚴格封控後轉趨穩定,反倒是歐美印度等地區災情慘重。但我國的邊境管制,一直對兩岸往來特別嚴格,且趁機把大陸妖魔化,疫情肆虐的歐美可以往來,疫情相對而言輕微的大陸,政府卻設下重重關卡,還違反國際共識,把新冠稱為武漢肺炎,並大砍航點限制入境資格,讓陸配和小明們回不了家,在大陸的台灣人想回家,也面臨重重阻隔。

如今大陸放棄清零,付出免不了的重症與死亡代價。但隨著民眾抗體的逐漸建立,全球最後一塊感染拼圖補齊,在一段時間之後,大陸的疫情會和世界其他國家差不多,這也意味著台灣和大陸的往來風險並不會比和歐美日來得高,甚至和台灣本身的疫情不相上下。在全球逐漸走出疫情陰影,新冠轉趨流感化之際,台灣對兩岸往來應該進行後疫情時代的規畫,讓人民之間的交流、商務合作的運轉能重回常軌。

大陸對台採緩和基調

大陸航協要求增開航點,是出於大陸當局近來對台灣改採緩和的政策基調。包括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金門縣長陳福海、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赴廈門與新任國台辦主任宋濤會晤後,大陸便重新開放金門酒廠生產的酒類進口,之前62家因註冊問題無法出口產品到大陸的台灣企業,也立即獲得放行。其實金酒銷陸和台企的註冊問題,都是民進黨政府該處理卻因無能或疏忽而讓民間蒙受的損失,大陸方面願意正面回應台灣民間的需求,顯然是有意改善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

但在另一方面,此舉也可能是讓民進黨政府的「抗中保台」少些彈藥。今年是各黨為大選全力廝殺的一年,防疫弊端叢生、施政屢遭詬病的民進黨仍抱著「抗中保台」的老招數不放,如今更是把「疑美」和「賣台」畫上等號,明擺著要把美國因素拉進台灣選戰,讓民進黨藉著美中對抗在台灣大選中獲利。這種唯恐兩岸不亂的心態,是明知台灣未來需建立在穩定和平的兩岸環境中,卻出於一己之私,將國家長遠發展與人民的安和樂利都推上祭台,認定只要兩岸關係差,民進黨得票就不會差,但這究竟是在愛台還是誤台?

交通部觀光局為今年招攬國際旅客來台訂下了600萬人次的目標,其中100萬要來自大陸,交通部長王國材也說,站在推廣觀光的立場,他歡迎陸客來台,但事關疫情與運量,還在和陸委會與衛福部研商。其實是否擴增航點,不只看疫情,更要看民進黨政府是否能放下政治盤算。請民進黨政府不要再拿疫情當工具,真心把人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先恢復兩岸直航航點再說。

#大陸 #兩岸 #航點 #往來 #民進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