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部流行的影集叫《紙牌屋》,大家覺得用「紙牌」所堆疊出來的屋子會穩固嗎?答案當然是絕對不穩固,「紙牌屋」即代表「非常不可靠、很脆弱、不切實際」,矽谷的新創以往是世界進步的特徵,但最近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顯示出以往的新創生意模式可能就是一座座的「紙牌屋」呀!
矽谷銀行的故事與新創企業的興起相吻合,也與新創的殞落一樣。該銀行成立於1983年,針對特定的顧客,即「新創企業、科技公司和科技新貴」。透過融資給一些非常成功的新創和其回收,矽谷銀行成為美國20個最大的銀行之一。但是從長遠來看,因為其缺乏多元化的業務往來,已經對其殞落種下遠因。
矽谷銀行的客戶群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蓬勃發展出來的新科技行業,這讓矽谷銀行的存款急劇增加。通常銀行會拿出這些存款並將其借出,並根據借款人的信譽來收取不同的利率的利息,但是疫情期間政府狂印鈔票,矽谷游資氾濫,很少人需要借款,矽谷銀行只好將錢投在基本上完全安全的政府發行或政府背書的長期債券中。
但矽谷銀行未能對沖這些債券隨著利率上升而失去價值的風險,於是當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幾次提升利率以遏止通貨膨脹時,矽谷銀行的債券就逐漸貶值。當疫情結束和矽谷投資降溫時,相當多的存款人要從矽谷銀行領回其資金時,銀行被迫以虧損價格出售其債券以換取現金,造成存款不足和擠兌的骨牌效應。
不久前高科技大公司的一份工作,還是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最安全、最有利可圖和充滿前景的選擇,但今年以來顯示了科技業的不穩定,因為科技公司已經裁員了十萬多個員工。銀行業的崩潰更加深了對各行業和各個角落的壓力,表明了科技產業並非是不倒的力量,所有人的感覺幾乎都不像幾年前那麼篤定。矽谷或許仍是美國創新的代表,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但在2023年矽谷看起來卻像是「紙牌屋」一樣。
風險投資者的恐慌顯示出當類似銀行倒閉發生時,幾乎無法追討債權。最近發表很熱門ChatGPT的OpenAI的執行長Altman提議為解救危機,投資者應該繼續匯款,不要提出問題。「今天是為你的新創公司提供緊急現金的好日子,這樣才能支付薪水和其他費用。不要任何文件,不要條件或條款,只要匯款。」雖然OpenAI市值估計達290億美元,也害怕銀行和新創的倒閉進一步蔓延。
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矽谷銀行和新創的困境揭露了它們和其他任何人一樣脆弱,創新的想法、大量的風險投資現金並無法保障一定成功,矽谷的迷霧幻影似乎已經風消雲散。
日昨美國財政部宣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將利用其存款保險基金,以償還矽谷銀行的存款人,換句話說,存款人不會因為銀行的倒閉而變成無人管的孤兒,存款也不會有所損失。這讓矽谷科技業稍微可以喘息一下,避免了一個內部人士所說的「核彈級毀滅」, 但是矽谷並非毫髮無損,科技神話也已經幻滅。
(作者為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台北商大前校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