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20大確立「新時代對台總體方略」後,年初兩岸迎來一波「春暖花開」,兩岸重現「大交流」似可預期。但5月19日國台辦宣布開放台灣旅行團赴陸,雖讓旅行業者雀躍,卻馬上挨了一記悶棍,陸委會指應透過重啟協商才放行,台灣旅遊業者及人民權益恐再成犧牲品。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大陸關閉兩岸事務協商大門,但馬時期建立的23項協議及機制仍在運行。以年初兩岸重啟直航班機為例,台灣因疫情考量2020年2月關閉多數航點,僅保留4城市5航點,疫情過後,今年2月大陸宣布開放民眾出境團,同時提出兩岸優先恢復廣州等16直航點,陸委會直到3月9 日回應,開放「10+13」含包機航點。
換言之,大陸民航部門年初是透過既有機制,致函我對口機關,表達恢復兩岸客運航線航點的期望,1個月後蔡政府正式宣布「10+13」。兩岸事務協商中斷7年後,這是恢復雙向交流的重要一步;如同涉嫌犯下200多起恐嚇案的陸生張海川,兩岸正是透過「共打」機制,大陸公安部門才能在5月初傳喚張海川到案說明。雙方若本於此,以「致函/回函」模式建構雙向交流,才能對人民權益起到最好的保障。
但陸委會及觀光局堅持「禁團令」不變,顯示民進黨以重啟協商為由,將民眾權益拋腦後,對照現實面來看,要求重啟協商也不切實際。馬政府執政時期,兩岸觀光交流都透過「小兩會」協商,每年召開一次「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如今台灣的「台旅會」縮編精簡,北京僅剩2人,大陸「海旅會」人事更替,領導人不是卸任就是懸缺,單是人事問題就搞不定,何況難題在政治。
觀光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行政院升格觀光局為署,意在加錢加人,達成「觀光立國」的願景。交通部長王國材年初說,擬定今年來台旅客目標600萬人次,其中含100萬陸客,正是看到開放兩岸觀光交流「錢」景可期。如今大陸主動釋出開放台團入境,蔡政府何不順水推舟透過函覆,並呼籲下一步大陸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或自由行,務實因應而不是打高空,這樣才能讓善意化為成果,更有利布施好處給民眾。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這是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及利益」;蔡總統去年國慶演說也提到,兩岸邊境解封後,期盼逐步恢復兩岸人民間「健康有序」的交流。但看著民進黨將「簡單事複雜做」,甚至拿業者及民眾利益做兩岸協商籌碼,實在讓人看不下去。人民權益最大,兩岸交流只能靠民間,靠執政黨只能好事多磨。
(作者為台灣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