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上的戰爭感受正在蔓延
《ETtoday民調雲 》12月14日公佈台灣民眾對2024大選的看法,其中眾多受訪者認為這是一場「清廉與貪腐的選擇」,其次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認為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者敬陪末座。 但筆者的看法恰恰相反 ,「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恐怕才是台灣選民在夜深人靜之時,說不出口的真正內心糾結。
兩岸雖然長年分裂對峙,但過去炮火也僅止於金門,本島人民對於戰爭缺乏真實感與急迫感。因此,就算西媒已宣告台灣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鄰近台灣的沖繩近期也有近萬人集會訴求「不要『台灣有事』」,但台灣社會表面上看起來仍舊是「馬照跑,舞照跳」。
不過人性最為害怕畏懼的對象,往往不會掛在嘴邊,這是一種自然的安全感尋求,也可說是一種逃避心態。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執意訪台,引發解放軍大規模「圍台」軍演,至今軍機艦在台海周邊的演訓已成「新常態」。儘管台灣民眾斯時有近八成表態「不怕」大陸軍演,但經過數月發酵,冷靜之後心裡上確實出現了「事情正在起變化」的認識。
再加上蔡英文當局受到美國的壓力,役男役期由四個月延長至一年,還有絡繹不絕的美國政客飛赴台灣,鼓吹在派出所配置「刺針導彈」、人人學習使用AK47步槍云云,毫不掩飾打著台灣「烏克蘭化」的盤算,要台灣替美國打一場「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簡單來說,就是要台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炮灰」, 台灣社會縱然再「低敏」,也已經從「身體」層面確切感受戰火的迫臨。
除此之外,民進黨老愛說有外力「介選」, 如果真要說有「介選」的外部因素,那非屬這個「起火的世界」不可。由於北約東擴引發的俄烏戰爭,以及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種族滅絕式迫害而起的巴以衝突,當地民眾都為台灣親身「示範」了戰爭的殘酷。
因此,國民黨陣營喊出的「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確能觸動不少台灣年輕人及其家長們的心房。為了有效壓制「戰爭感受」的蔓延,美國華府智庫學者葛來儀(Bonnie Glaser)等人率先出手,發表文章要求賴清德承諾廢除「台獨黨綱」;蔡英文則隨之跟進,在接受美媒《紐約時報》專訪時,刻意強調「大陸目前不太可能『犯台』」。 這些原意試圖要安撫台灣選民焦慮的說法,事實上反過來更加印證了台灣奔向戰場的擔憂。
●賴清德危險之處在於其偏執性格
蔡英文的「一面倒」親美路線,與美國一搭一唱在國際上虛化、掏空「一個中國」框架,就算她憑空發明了「中華民國台灣」一詞作為掩護,但已經把台海危機推到了紅線邊緣。而賴清德作為蔡英文的「接班人」角色,無疑要為蔡英文的「危險遺產」全部概括承受。
不過,賴清德的個性與本質絕不像其外表那般看似溫和,他對兩岸關係的破壞性程度,完全可以預期將遠遠超過蔡英文,任誰都拉不住。近期爆發賴清德老家的「違建」爭議,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更對其民調造成了實質衝擊,但賴清德依舊紋風不動,堅決不拆。這也令人想起他在台南市長任內,以當時議長李全教涉賄案為由,賴清德「違法違憲」長達232天不進議會。
以及賴清德從「國民大會代表」、台南市長到「行政院長」各種程度不一的「台獨」表態,都讓他的「偏執」性格愈發清楚地曝露在選民面前。台灣選民當然會思考,如果這樣一位固執又偏執的人坐上大位成為領導人,倘若台灣與大陸或美國之間產生了意外或衝突, 難道他的個性不會選擇與對方「死磕」到底,從而把台灣帶進更為危險的境地嗎?
大陸方面也頻密表態「台獨意味著戰爭」,而賴清德竟然還是找來兩度被北京點名為「台獨頑固分子」的蕭美琴擔任副手,同樣讓外界看到了賴清德個性冥頑不靈的一面。 儘管賴清德一路民調領先,卻也讓他的短板表露無遺,致使2024對台灣選民而言,最後選的不是「我喜歡誰」,而是「我不想讓誰當選」。
●兩岸關係仍是決戰關鍵
換句話說,當賴清德的人設由於主客觀因素已形塑為一位「戰爭領導人」,那麼多數台灣選民勢必不得不再三斟酌。這也是為何「藍白合」正式宣告破局之後,國民黨侯友宜支持度攀升之快,而民眾黨柯文哲支持度重挫之深的主因, 許多選民看到了柯文哲已不可能阻止賴清德當選,故而將希望改為寄托到侯友宜身上。
與其說這些選民「看重」侯友宜,不如說他們「更不願看到」賴清德勝選,置台灣於危局之中。筆者從一些身邊年輕友人,開始聽到了「人生第一次投票給國民黨」的聲音流露出來,還有不少原先極度厭惡侯友宜的藍營支持紛紛「含淚」歸隊,便可見一斑。
當然,依據過往經驗,大選到了最後階段,各種五花八門的大小議題都會傾巢而出,將選戰張力繃到極致。不過,兩岸關係依然是大選決勝點,對於戰爭的憂懼、對於和平的渴望、對於穩定的企盼,將與民進黨代表的另一批「蓋頭鰻」(閩南語,比喻不知事態嚴重)群眾對決。 這也是台灣命運的縮影,美國挽救帝國餘暉的地緣氣候,與中國崛起和統一進程對撞、較量,台灣選民內心的糾結程度,其實都取決於「百年變局」如何在台灣體現。(作者為《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本文來源:鳳凰網《鳳凰大參考》,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