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如何看待520賴總統就職後的美中台關係呢?知己知彼是穩健處理兩岸局勢的基本功。我政府的兩岸政策需要建立在全面的、精準的掌握中共對兩岸形勢研判的基礎上,才能規劃合宜的對策,掌握戰略主動權。二次大戰以後,以大國關係為核心的國際格局數度出現結構變化。1950年代美蘇走向對立,中國向蘇聯一面倒,冷戰格局形成。1960年代中蘇發生分歧,美中關係在1970年代出現改善空間,兩國從敵對走向交往。2010年代以後中國崛起,美中關係逐漸走向修昔底德陷阱,兩國再度走向敵對。上述三次的大國關係轉變,都造成台灣在國際格局中角色的改變。由於目前國際格局仍處於結構性變動的過程中,大國關係變得相當不穩定,身處其中的小國尤其需要正確的研判大局走向,找到生存空間。
在這次兵推中,想定時段設定在520賴總統就職至1105美國總統大選之間。紅組推斷中共如何認知未來賴政府在政治定位議題的舉動與美國的對台政策,頗有啟發性。根據賴總統演說內容與選前選後中共的反應,紅組認為中共已負面定性賴政府,因此認為賴政府將「鞏固兩國互不隸屬的認知」。賴政府可能在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政策領域上落實兩國互不隸屬的原則。可能的做法包括強化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外交空間的論述、進一步擴大修正禁止國人擔任中共黨政軍職務公告例示、加大力度執行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制訂台灣文化基本法、兩國互不隸屬的概念融入中小學課綱,以及操作降低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等等。
紅組同時推斷中共會認為美國對台政策的指導原則是「在美中競逐關係持續下,確保台灣配合美國的戰略利益與對中政策」。美國已會從不同政策領域中遂行此一原則。可能的作為包括美台官員互訪層級提高、加大要求晶片等台灣生產之關鍵性戰略物資必須有一部分在海外生產、要求台灣隨著美中科技戰、經濟戰與軍事對抗之持續,配合美國加強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持續強化台灣自主防衛能力與美軍在台海的實際存在等等。
根據前述推斷,美國支持台灣,但會要求生產晶片等關鍵性戰略物資的台廠必須同時在美國或海外設廠生產。其他大國可能也會對台廠提出相同的要求,以確保萬一出現台海危機時,降低對自身的國家運作的影響。然而,長久之後,台灣在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可能減弱,大國對支持台灣的力度和意願也可能減弱,形成「不能沒有台積電,但可以沒有台灣」的現象。同時,「台灣+1」的現象一旦頻繁出現,會對台灣人才外流、投資、外貿、稅收與就業產生的影響也需要納入賴政府的國安戰略評估與規畫。
其次,若對岸市場仍是台廠的重要市場,但中共認定賴政府會落實兩國互不隸屬的理念,並配合美國加強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制,可能會交叉運用經濟脅迫(如中止部分ECFA產品對台關稅減讓,阻擋台灣加入CPTPP等區域貿易組織)與經濟吸納(如落實福建二十一條),使得台廠必須在大陸設廠,形成「台灣+2」。這值得賴政府注意。
最後,灰色地帶行動是中共削弱中華民國管轄權,對台施壓的重要手段。面對中共「和平改變現狀」,賴政府宜及早制定回應準則。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暨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關中心主任)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