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關於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部分產品(第二批)關稅減讓的公告,宣佈自2024年6月15日起,對原產於台灣地區134個稅目的進口產品,中止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協定稅率,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這是繼2024年1月1日,大陸方面中止ECFA項下丙烯等12個稅目產品關稅減讓後,維護兩岸經貿規範與秩序的又一正當舉措。

●ECFA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對台灣而言,ECFA不僅是兩岸經濟合作風向標,而且也是台灣唯一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深遠。據台灣「ECFA服務中心」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執行情形》顯示,截至2023年底,台灣在ECFA項下從大陸獲得的關稅減免金額累計達101.01億美元,而同期大陸從台灣地區在ECFA項下獲得的關稅減免金額只有10.84億美元,規模上僅有前者的1/10。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農漁、機械、紡織、化工等產品透過早收清單可因關稅減免而增強市場競爭力,確保台灣產業不過分依賴於晶片製造、資通訊等少數高科技產業,有助於島內經濟相對均衡穩定發展及傳統產業的就業。因此,ECFA對台資企業投資信心影響極大,一旦受挫將進一步帶動投資轉移效應,對台灣經濟發展造成顯著的負面衝擊。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ECFA對台灣的農漁、石化、機械及紡織業影響較大。台塑等石化企業對外表示,大陸今年初以來中止的12項石化產品關稅減讓對台灣石化產業造成很大影響。而此次134項ECFA早收清單項下關稅減讓的取消,涉及石化、紡織、金屬製品、機械製品、汽車零組件等。據台方數據,這134項產品影響出口金額約9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180億元)。目前,取消的ECFA項下關稅減讓的產品累計達146項,占ECFA早收清單項目的28%,影響金額近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894億元),更多的企業、產業將面臨出口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大陸的反制措施力度不斷加大

長期以來,台灣當局對大陸產品採取歧視性限制措施,導致兩岸貿易存在嚴重的不對等和片面受限狀況。大陸商務部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台灣共對大陸2509項產品禁止進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過歷時8個月的調查,2023年12月15日,大陸商務部發佈公告認定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2024年1月1日起,大陸終止對台灣地區的丙烯、對二甲苯等12個稅目在ECFA項下的關稅優惠。

對於大陸警示性的合理的做法,民進黨當局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取消和修正相關的限制,這迫使大陸有關部門不得不進一步中止ECFA部分產品的關稅減讓,由此造成的後果與責任完全要由民進黨當局承擔。可以預期,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頑固堅持「台獨」立場,拒不採取措施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那麼第三、第四批產品關稅減讓取消的措施很快就會出台。

●兩岸經濟合作處於關鍵轉折點

針對此次大陸取消關稅減讓措施的影響,台灣工業總會指出,對已全球佈局的企業,極可能縮減島內產能,來降低關稅風險;但對於中小企業,恐會以「關廠」因應,兩者都會衝擊島內就業市場。為此,工總和工商協進會都建議,要正視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性,持續與大陸溝通,及早進行磋商。

從目前情況看,兩岸經貿發展正邁向關鍵轉折點,如果可以在「九二共識」基礎重啟對話,不但可以通過協商恢復相關產品的ECFA項下關稅減讓措施,而且將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的發展與深化,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如果無法實現恢復協商對話,則台灣不僅面臨ECFA終止的問題,還將面臨更多的貿易壁壘調查,這必將改變兩岸經貿的現有格局,進而導致台灣外貿、產業的加速衰退,以及民眾福祉的大幅縮水。

如何修正台灣在兩岸經貿往來設置的歧視性、顯著性措施,不僅是民進黨當局面臨的選擇,也是島內企業與民眾面臨的選擇。(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ECFA #產品 #關稅減讓 #大陸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