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人文交流受阻是不爭的事實。不少赴美的中國學生和訪問學者受到無端滋擾,有些人甚至在機場被撤銷簽證、不得入境。美國國務院至今沒有取消赴中國的旅行警告,導致很多美國家長擔心孩子會在中國被「非法拘禁」。據稱,不少美國高校不鼓勵學生選擇中國作為留學目的地,如果美國學生非要去中國,需要向學校以及相關的資助機構提交特別詳盡的說明。據稱美國在華留學生僅有700餘人。過去,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人員來華參會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現在卻需要進行嚴格的報批或報備程序,很多學者因為擔心來華會產生後續的麻煩,影響其在美國國內申請科研資助,故而選擇對中國「懼而遠之」「憂而遠之」。皮尤中心今年5月公佈的民調數據顯示,81%的美國受訪者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美國群體對中國是「厭而遠之」,他們大多對華持極端強硬的態度,對來華訪問、與中國人接觸完全沒有興趣,堅信「紅色中國」是所謂「自由世界」的敵人。一些極右翼勢力大肆塑造美國普通民眾的對華認知,而對中國態度越發負面的美國民眾又會反向塑造美國政客,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極右翼推動的對華負面認知還與種族、宗教等多種因素相關。特拉華大學政治學者大衛•埃伯納和弗拉基米爾•梅迪尼察發現,表達出更高程度種族仇恨的美國白人更有可能將中國視為軍事威脅。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彼得•貝納特認為,曾在歷史上宣揚反共狂熱和陰謀論的宗教背景組織約翰•博齊協會(The John Birch Society)是當下右翼民粹主義的預演,當前美國白人福音派對中國持有最大敵意,很多共和黨選民不僅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對美國實力的威脅,還認為這是對白人基督教權力的威脅。
加強人文交流是避免中美走向更激烈對抗的必要條件,但這不能只是靠政府的力量,也不應是「一廂情願」。 關鍵在於如何解決阻礙中美人文交流的深層次挑戰。 如果很多美國人相信「中國崛起到頂」或是「中美必有一戰」,他們可能會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失去興趣。追求商業和經濟利益、促進資訊和價值觀的流動,是過去幾百年來美國對華交往的兩大驅動力。對華交往實際上是一種「投資」,這其中勢必會有利益權衡,需要促使美方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前景。
此外,美國不是鐵板一塊,不宜把對中國有不滿、有批評的人士等同於「反華」勢力或是極端鷹派。中國方面近期重點針對美國的商業界、戰略界的人士加大交往力度,但是似還缺乏對美國文化界人士的重視,需要想辦法與一些美國作家、媒體記者和評論員展開「再接觸」。自信的中國應有不畏懼刁鑽問題、質疑不滿的勇氣,在「講成就」之外要更加善於「講問題」,這樣有助於提升話語的針對性和可信度,在對外交往和國際傳播中實現高品質的「資訊供給」。
無疑,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大方向難以逆轉,改變某些美國勢力的對華認知也非易事。想要讓中美人文交流正常化,或需「三少三多」:少一些政府主導,多一些社會活力;少一些刻意為之,多一些水到渠成;少一些過度敏感,多一些推陳出新。
(作者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