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中,當一切都與政治和安全掛鉤時,經濟、貿易都會有意無意、主動被動地進入「低政治」領域而受到政治因素的支配,看似無關緊要的人文交流恐怕更會陷入尷尬的境地。至少根據目前的狀態,中外之間的交流或日益面臨這種尷尬。拒絕或警惕人文交流的理由各不相同,從國家和權力的角度看,人文交流或許意味著間諜活動、破壞活動、文化政治滲透等各種損害國家安全的危險,隨著關係惡化和對危險的認知被放大,這種擔憂會發展為焦慮、偏執甚至瘋狂的政策。而從個人的角度看,也會擔心受到公權力不公正的對待甚至對個人權利的侵害而對交流產生膽怯、懷疑甚至抵觸。

長此以往,難免會在相互之間形成交往一定是帶有某種「任務」和「目的」的不信任與猜疑,並由此進一步限制交往的惡性循環。在「政治安全掛帥」的今天,這種趨勢恐怕難以迅速扭轉。

盡管不一定像中美關係那麽明顯,但中日之間的人文交流也不容樂觀。支撐中日之間人文交流(更廣義的人員交往)的或許是留學、商務和旅遊三大塊。最理想的人文交流是雙向對等,可中日間並非如此,近年來中國向日本的人員流動在上述3大塊中都在上升,而日本向中國的人員流向卻都在下降,日本的一個報告稱,2023年10-12月日美歐前往中國的遊客只有4年前的5%。

也經常會聽到一些傳聞,說在日本研究中國問題的日本學者出於各種原因大多也不太願意前往中國,有些學者暫緩對現狀問題的研究而轉向其他領域,有些則另辟蹊徑,前往或借道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途徑了解中國大陸,換句話說,通過「第二手資料」(估計大多應該還不能算客觀的)繼續研究。如果連學術交往都趨向老死不相往來,那麽缺乏人員溝通的中日關係或就更讓人擔憂了。

不過剛看到一條報導,東京地區的100多名大學生最近訪問了北京,並參觀了中國某知名互聯網企業,採訪中日本學生頗有大開眼界的感覺,更是出現了「怕已經追不上中國了」的多少有些羨慕的感言,想來這次訪問交流至少改變了一部分日本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積少成多,滴水穿石,希望這種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能促進耳聞目睹的交流越多越好。

在後人看來,麥卡錫主義荒誕至極,但在當時一時間卻是政治立場堅定的標桿,而這種走火入魔和歇斯底裏的改變並非來自於國際關係的改善,更是美國國內的抵觸以及相應的制度糾錯的結果。

換言之,盡管民間層面非常重要甚至是必須的,人文交流依然需要國內政治和政策的調整與明確的方向。有些觀點認為美國限制人文交往反映出美國對自身制度與社會的不自信,如果是這樣,那麽自信是否可以理解為是社會、政策更加的開放與透明呢?比如,面對強硬的反華人士,比起拒之門外任其口無遮攔地自話自說,或許將其請到中國來,在展現出的中國現實中進行交流也是一種自信的體現吧。(作者為山梨學院大學法學部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人文交流 #中國 #關係 #這種 #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