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與俄羅斯於2024年8月2日進行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換囚行動。此次換囚行動中,遭釋放的囚犯包括《華爾街日報》記者格什科維奇(Evan Gershkovich)、美國前陸戰隊員保羅•惠蘭(Paul Whelan)、記者庫爾馬舍娃(Alsu Kurmasheva)等得以順利返回美國,美國則說服德國釋放柯拉希可夫(Vadim Krasikov)。美國總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親自前往機場迎接這些歸國的囚犯。拜登在機場表示,這次換囚是一次重要外交勝利,並感謝德國、波蘭、斯洛維尼亞、挪威和土耳其促成這次歷史性換囚行動。
然而,川普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則批評與俄羅斯的人質交換協議,警告稱該協議涉及「無辜的美國人質」,為華府「樹立一個糟糕先例」,並將導致「更多美國人被用來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
儘管如此,這次換囚行動對美俄具有潛在影響,包括談判交換過程的細節、參與者的角色以及他們決策動機,並且是否影響美俄目前陷入在烏克蘭戰爭、軍備控制與美國打算在德國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等問題。
換囚行動對美俄關係影響
這次換囚行動對於美國與俄羅斯關係有三項意義。首先,華府與莫斯科進行複雜的囚犯與人質交換,證明兩國仍有非公開的溝通管道進行運作。這也意味著,俄羅斯並未完全被孤立,即使兩國高層關係緊繃情況下,莫斯科仍可與西方國家進行談判,為俄烏戰爭的後續發展提供些許希望。
再者,此次美俄換囚所需之多方努力合作顯示,美俄兩國在某些領域仍可合作,但不必然表示雙邊關係將大幅改善。烏克蘭戰爭的持續以及美俄雙邊在地緣政治議題仍難達成一致。換句話而言,換囚行動反映兩國在某些具體問題上雙方能夠達成妥協,但整體美俄關係複雜性與對立性依舊存在。
此外,這項換囚行動主要在拜登還代表民主黨角逐美國總統期間,顯見拜登與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的私誼關係,而且中情局(CIA)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情報機關擁有高度保密渠道,情報機關間之直接溝通渠道可以避免冗長的外交程序,從而加快決策和行動的速度,並且可以減少公開外交所帶來的政治壓力,讓雙方能在較少外界干擾情況下達成協議。
換囚行動所達成之戰略意涵
美俄換囚被視為「數十年來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影響最為深遠的交流」,並且涉及涵蓋美國、斯洛維尼亞、土耳其、挪威和德國等七個國家的複雜協議。這項換囚協議的規模為美國與俄國最大的囚犯或人質交換,因為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質或囚犯交換,應會透過雙邊談判來釋放少數人。並且,從2年前美國中情局與俄羅斯情報官員開始舉行秘密會議,到最後釋放囚犯的時間,僅兩年即達成最終協議,而且需要協調其他國家,顯見俄羅斯與美國皆亟欲達成這項換囚協議。
對於美國總統和政府來說,成功的囚犯交換可以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外交成就,有助於提高政府的國內支持率。對拜登來說,這是他總統任期最後幾個月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而言,這是一個展示外交政策成功的機會。在完成成功的換囚行動後,美國媒體即傳出根據白宮官員和美國高級官員稱,今年2月份在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賀錦麗曾與德國總理蕭茲談論與俄國交換柯拉希可夫(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殺手,他曾在德國為俄政府執行暗殺任務,並被俄羅斯總統普丁盛讚是愛國者)的可能性。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證實,作為美俄換囚行動的一部分,沒有進行任何金錢交換,也沒有減緩對俄羅斯的制裁。
因為,今年5月23日,代表共和黨參選美國總統的川普表示,倘若他當選美國總統,俄羅斯「幾乎在選舉後立即」釋放格什科維奇,「俄國總統會為(他)這麼做」。
最後,此次交換涉及多個國家的協作,顯示在處理複雜的國際問題上,多邊合作的重要性和潛力。從拜登就任以來,拜登的國際戰略被描述為自由國際主義,並且尋求加強美國和歐洲之間的跨大西洋聯盟。拜登在安卡拉機場指出,包括德國、挪威、波蘭和土耳其等美國盟友,「與我們站在一起,做出大膽而勇敢的決定」。這種多邊外交合作和相互支持體現國際聯盟的價值,直接駁斥川普的孤立主義傾向的外交政策。
總結來說,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囚犯交換,不僅是一次人道主義行動,更是一個具有深遠戰略意涵的外交舉措。然而,這也是美國公開屈服於勒索。2023年3月,格什科維奇在葉卡捷琳堡為《華爾街日報》進行報導時被俄羅斯反情報行動部(Department for Counterintelligence Operations, DKRO)逮捕並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並在今年7月被判處16年徒刑。這是自冷戰以來首次有美國記者因此類指控而被拘押。美國駐俄羅斯大使特雷西(Lynne Tracy)對此指出,俄國「將美國公民視為棋子,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樣的換囚行動可能鼓勵進一步劫持人質,各國利用其刑事司法系統將外國人扣為人質,進而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他國人民產生寒蟬效應。
升高人質外交的可能性?
近年來,莫斯科與西方之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升溫,尤其是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然而,這次囚犯交換行動不應被視為俄羅斯表現出「軟弱的一面」。從克里姆林宮的角度來看,這證實人質和勒索可成為地緣政治鬥爭的有效工具。
在今年美俄換囚行動前,去(2023)年9月,美國與伊朗曾經成功完成備受關注的囚犯交換行動。該次交換涉及5名美伊雙重國籍公民和5名伊朗籍人士,同時美國同意解凍伊朗價值6億美元的被凍結石油收入。這一舉措不僅旨在建立雙方互信,更為進一步討論伊朗核計畫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還藉此機會敦促伊朗停止向俄羅斯輸出無人機及相關零件,以緩解國際社會擔憂。
在戰略的學理上,囚犯交換或人質外交是一種建立互信的手段,或許有助於為未來的談判和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特別是在處理如核武器控制等重大議題時。並且有助於風險緩解。通過此類交換,雙方可以緩解某些緊張局勢,減少潛在的衝突風險。此次美俄的換囚行動,不僅彰顯兩國在特定議題上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也為未來潛在的外交對話打開一扇窗。然而,雙方關係的根本改善,仍需更多實質性進展和持續的外交努力。
人質外交是一個罕見但逐漸增長的問題。與俄羅斯不同,伊朗往往傾向拘留雙重國籍人士。伊朗通常指控其人質從事間諜活動,而俄羅斯則以更廣泛的罪名來不當監禁美國公民,包括毒品、襲擊和間諜指控。
人質外交被視為違反國際法和人權,因為它為政治利益而將無辜者置於危險之中。然而,在非戰爭背景下,國家之間關係中使用人質的情況在後冷戰時期仍然持續存在,並且有跡象表明,自過去10年來,各國越來越多地為外交政策目的而扣押外國國民。因此,國家需持續優先考慮採取旅行建議或潛在旅行禁令等預防措施,以防止潛在的人質危險區域發生不良行動。
(作者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