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上任後的作為,近期被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形容為「台獨三部曲」:集權集錢、大規模罷免、賴17條。在此,我嘗試以理性客觀的角度剖析這三部曲對台灣民主制度與自由的影響。
賴政府首先被質疑的是「集錢集權」,亦即同時掌握金流與權力。這種集中表現在各層面:從政府財政資源的分配,到司法調查權的動用,都可能服務於執政黨的政治利益。如政府持續集錢集權,民進黨政府慣用預算分配懲處在野縣市、以資源傾斜換取忠誠,削弱地方自治和多元聲音的現象將繼續。
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就在於權力分立與相互制衡。行政機關若一手集錢又集權,國會監督與司法獨立勢必難以發揮作用。長此以往,政府決策將缺乏多元聲音的參與與矯正,公權力容易失控。權力過度集中還可能導致貪腐滋生、透明度降低,侵蝕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以維護國家安全或建設為由集權,卻忽視民主程序與監督機制,實乃本末倒置。
其次,罷免原是民主機制的一環,讓選民能在任期中撤換失職的民選官員。然而,當罷免被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大規模、選擇性地對在野黨民意代表或不聽話的自家人發動,便背離了初衷。
而現在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中選會等本應中立的機構是否淪為執政黨工具。越來越多人質疑中選會如今「球員兼裁判」,對待罷免提案雙重標準。濫用罷免機制衍生的寒蟬效應也不容小覷。民意代表可能因擔心隨時遭報復性罷免而不敢直言監督,立法機關將充斥唯命是從的「安全牌」言行。長期而言,在野黨元氣大傷、監督力量被拔除,朝野政治天平失衡,一黨獨大的局面將重現。
「賴17條」則是「台獨三部曲」的最後一步,也是在野陣營與學界最為憂心之處。這套作法表面上是為了防範中共滲透與維護國安,但其內容之嚴苛,引發外界對新戒嚴時代的聯想,再加上大規模清查公務員與軍警人員的政治忠誠、嚴管兩岸交流乃至言論思想,整體氛圍令人憂心忡忡。
我非常認同有論者將此形容為「綠色麥卡錫主義」。近期75名跨領域學者聯合發表聲明,更直指賴清德上任以來台灣的言論自由空間正在快速壓縮,戒嚴時代的思想審查彷彿重現,呼籲政府懸崖勒馬。大家都警告,假如社會對此集體沈默,台灣恐將步入極權獨裁的深淵。這番話語雖然辛辣,卻道出許多民主捍衛者的共同擔憂。
「台獨三部曲」表面上是賴政府追求國家定位與安全的積極作為,但上述3項策略疊加起來,卻構成對台灣民主制度健全運作的嚴重挑戰。台獨目標圖窮匕見,更會讓台灣陷入國際社會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身為深切關心台灣民主的一分子,我呼籲執政團隊三思。民主法治與人權保障從來不是國安的對立面,反而是國家真正強大的基石。台灣在面對外在威權勢力挑戰時,更應以民主價值凝聚人心、以開放多元提升韌性,而非透過內部整肅來塑造表面的團結。唯有守住言論自由、司法獨立、權力制衡等核心價值,台灣才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讓這座民主燈塔的光芒持續照亮前路。(作者為工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