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高市政權正式啟航。高市早苗成為日本歷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這一政治事件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廣泛關注。然而,本文並非著眼於「首位女性首相」的象徵意義,而是聚焦於高市政權成立後對日本經濟可能產生的多維度影響。
2025年成立的高市政權以「危機管理與增長並重」為旗幟,成為日本政治經濟的新階段。其經濟政策,即所謂「早苗經濟學(Sanaenomics)」,以積極財政與成長型投資為核心,強調對人工智慧、半導體、防衛及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戰略性投入。以下將從財政與金融政策、產業結構、國際環境以及社會經濟四個方面,探討高市政權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一、宏觀經濟政策與財政-金融戰略
在其演説中,高市政權提出「責任ある積極財政」(負責任的積極財政)作為基本方針。
其具體措施包括:
1.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取消汽油稅與輕油徵取稅的暫定稅率,以減少稅負。
2.中小企業與小規模事業者支持:對於處於赤字狀態的企業,也考慮通過補助金等直接支持方案,而不僅僅依賴於傳統稅額控除機制。
3.物價高對策:燃油稅率的調整、低、中所得者補助金政策等。
這些措施從效果來看,短期內政府支出擴大可能提振企業投資預期與市場信心。然而,長期來看債務負擔與通貨膨脹風險不可忽視:財政擴張+低利率環境可能刺激經濟,但也可能誘發「泡沫」或使貨幣政策空間縮小。正如某研究機構所指出:「該政策成本巨大,其財源尚未完全明確」。
二、產業結構與成長驅動戰略
高市政權在產業政策方面強調「危機管理投資」(危機管理型投資)與「經濟安全保障」雙輪驅動。其具體舉措包括:
1.將人工智慧、半導體、核聚變、生物科技、防衛產業列為國家戰略重點領域,以強化供應鏈自主、技術自主。
2.強化食料・能源安全保障,如提出「食料自給率100%目標」、推進小型原子爐(SMR)、核融合實證專案。
3.醫療、護理行業的應急支持:高市早苗指出,在多數醫院處於赤字、護理機構倒閉數創紀錄的背景下,不能等候制度改正,而應立即通過補充預算注入資金。
這些政策表明,日本正在試圖從傳統勞動集約型產業向高附加價值、技術集約型產業轉型。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結構轉型速度與工作力人口下降」的不匹配風險。也有研究指出,「若資源過度集中於特定產業,可能加劇服務、護理等領域的邊緣化」。
三、國際經濟與安全保障視角
在外部環境方面,高市政權強化「經濟安全」與「開放競爭」之間的平衡。其具體政策體現為:
1.強調重要物資(稀土、半導體材料等)和關鍵技術(AI、量子、核融合等)的自主可控,以應對美中技術競爭與全球供應鏈重組。
2.在聯合政權框架下,與日本維新會達成協定,提出國家整體戰略加強日本在全球規則體系中的影響力。
然而,保護主義傾向加強可能壓抑民間企業創新動力與國際競爭力,「安全保障優先」如果「一刀切」可能反而削弱日本開放經濟的優勢。因此,在開放與安全之間取得戰略平衡,也是未來高市政權經濟外交的關鍵。
四、民生、就業、地方經濟(微觀經濟的視角)
高市政權在民生支持方面也提出多項舉措,如:
1.針對物價上升,通過燃油稅調整、低、中所得者稅額抵扣、補貼金等措施緩解家庭負擔。
2.地方活性化支持:提出強化地方財政、推動中小企業、服務業、旅遊業振興,以應對地域差距。
3.醫療・護理領域支持,如前述:即時財政投入以穩定社會保障體系。
儘管如此,日本的高齡化與勞動人口減少問題依然嚴峻。短期支持雖有助於緩解,但要實現「持續增長-包容增長」仍需在教育、人力資本、數字化轉型上下功夫。也即:不能只是「開支」而忽視「升級」。
總的來說,高市政權通過其具體政策展現了「主動出擊、結構轉型、危機管理」三重特徵。短期內,其財政刺激、成長投資、產業戰略的組合可能會激發市場活力。但從中長期看,政策的可持續性、結構改革的深度、國際開放與安全保障的平衡、地方-服務業-僱用結構的適應性,皆是必須克服的嚴肅課題。作為一名研究與教育者的視角,個人認為以下四點尤為重要:
1.成長投資能否真正提升日本潛在增長率,而不僅僅成為「賬面擴張」;
2.積極財政與貨幣政策間的同步機制是否健全,財政赤字及債務風險是否可控;
3.「經濟安全+開放經濟」模式下,日本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是否會改善;
4.地方、中小、服務業也能否在轉型中獲得「包含性增長」的空間,而不是邊緣化。
「早苗經濟學」的成敗,將取決於日本是否能將這些政策從「紙上方案」轉化為「制度慣性改變」——換言之,從「支出」轉向「創出新的價值」。日本能否藉此重構其「知識資本+人才資本+地域資本」的組合,將是未來數年研究與觀察的重要課題。當然,高市政權能否維持長期執政仍有待觀察。其能否在政治穩定與經濟改革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這一政策路線的歷史地位與持久影響。
(作者為山梨學院大學經營學部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