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在歐洲議會的場地發表演講,外交部以「重大突破」形容,事後在台灣引起諸多議論。然而,台灣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加劇是不爭的事實,賴政府卻始終未能提出恰當的應對策略,致使台灣的外交處境表面看似風光,實則停滯不前。
地緣政治交流有4個關鍵步驟:第一,採用非正式手段拉近關係;第二,各抒己見,陳述事實;第三,拋出善意,詮釋各方認定事實的過程;第四,互相妥協,各方價值觀的碰撞和影響。
這4個步驟相輔相成,互為關鍵。特別是第一步看似微小,但實質意義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領導人或官員在國際場合雖代表國家,但本質仍不脫人性該有的喜怒哀樂,這就意味著地緣政治除了講求利益,還充斥大量的人情味行為,這足以影響社交網絡的搭建及雙邊關係的拓展。簡言之,拉進關係、表達善意,是達成協議的先置條件;如果做不到前者,後者就是鏡花水月。
具體而言,在國際舞台上,一個眼神,一聲問候,聊上幾句話就顯得非常重要,起碼可以給人留下印象,混個「臉熟」。最典型的案例就發生在本次APEC,高市早苗的「媽媽桑」外交雖受到日媒批評,但發揮女性親和力的行為確實讓她與許多本不相熟的與會者建立聯繫。
反觀賴清德政府,常常是無視第一步,只想直接訴諸第四步。例如,在兩岸問題上,賴清德經常喊出兩岸交流的口號,但同樣是在APEC會場上,代表賴清德的林信義雖大有機會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接觸,無論是言語問候或眼神交流,實際上卻是擦肩而過。以此對比,蔡政府時期的張忠謀還和大陸領導人有著愉快交流;馬政府時期的蕭萬長更是直接和大陸領導人會談,這自然對緩解台海緊張局勢有所助益。
在對美關係上,這樣的問題是更加嚴重。美國國務院前顧問惠頓8月就曾撰稿指出,賴政府在華府的人際關係經營,主要仍依靠蔡時代與民主黨之間建立的班底,缺乏和執政的共和黨之間的人脈聯繫,甚至只想砸錢透過公關公司與川普接觸,導致我方的聲音始終難以貼近川普的核心圈。難怪台灣在對美關稅談判上會節節敗退,遠不如日韓。最近更是爆出林佳龍宴請美國官員卻無人到場的尷尬局面。
說到底,賴清德對地緣政治的處理缺乏從最基礎交流做起的耐心與規畫,而是熱衷於在類似歐洲議會「會議室開講」這類的宣傳作為,這恐將無助台灣有效應對地緣政治的難題。
(作者為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