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鄭麗文上任以來,許多國民黨原本以為能換氣提膽、展現革新氣象,結果卻像把排檔打在空檔,轟隆作響、車身卻不動,充分暴露鄭「小孩玩大車」的困境,十天內諸多決策更陸續得罪忠貞軍系、媒體、年輕世代、主流民意與地方黨務幹部,也受到縣市長及立委民代冷眼以對,不僅令自身與黨中央陷入困境,全黨2026選舉也岌岌可危。

首先,她的兩岸話語一路朝「親中急統」靠攏,選前自稱「我是中國人」受到黨內外與主流民意質疑,更糟的是選後尚未端出治理藍圖,卻先在象徵政治上犯險,跳過孫中山、蔣中正而先出席白色恐怖秋祭祭拜中共「烈士」吳石,惹怒許多忠貞軍系黃復興,大嘆「看走眼」,也使藍營再度平添紅色標籤。此舉讓基層候選人如芒在背,台北市長蔣萬安火速強調「應紀念為捍衛中華民國犧牲的前輩」的切割之舉,顯示地方領袖普遍不願背負黨中央冒進路線,更讓需要面對2026選舉的縣市長、民代與候選人深深憂慮。

更麻煩的是人事。鄭麗文口口聲聲「世代交替」,實際布局卻是「老人回鍋」。黨中央4位副主席不僅平均年齡偏高,功能設計更明顯指向酬庸與兩岸對接,各部門主管更多半沿用吳敦義、洪秀柱時期老派人物,甚至因為「找無人」只好身兼多職甚至主席自兼;不僅無能留任備受好評的「萊爾校長」團隊,外界關注的文傳會與新媒體部接任者皆是無名氣、無實績的政二代與門外漢,一周來的圖卡文宣倒退回「小畫家」風格,令媒體與黨內看了直搖頭。人事唯一可稱亮點與能期待者,竟僅有朱立倫時期遺留幹部、黨主席選戰時挺郝龍斌的董佳瑜一人,豈不是證明「建制派」的青年人才比鄭麗文又多又好?

至於地方主委的人事,更近乎酬庸分配:不是急速向原黃復興系統傾斜,便是站隊地方議長派系,多人甚至根本是掛名的缺乏黨務經驗者,引起地方幹部群起反彈,鄭麗文只為排除異己成了「公開的秘密」。這樣的任命不只壓縮地方中生代上升及新人議員提名空間,也等於明著打臉台中市長盧秀燕、桃園市長張善政等現任諸侯的治理成績與用人布局,中央與地方的信任因此出現新的裂痕。

可以預見,立法院國民黨團將更傾向「東南互保、切割中央」:在國防、經安、民生法案上維持務實多數,與社會主流民意對齊;在爭議性兩岸及國防預算議題上,則採「技術性冷處理」與「程序性緩議」,避免替暴衝的黨中央背書。國民黨團昨日提出「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關,可以擔起兩岸實質交涉責任」的創見更可見黨團的獨立節奏將成常態,也等同向選民釋出訊號:國民黨已分裂成鄭麗文的親中黨中央與其他國會藍、地方藍、年輕藍。這對短期止血有助,卻也是國民黨深化分裂的開始。2026年不會等人,鄭麗文若不在路線與人事上調整──改以年輕化、務實化與制度化回應主流民意,還要持續一意孤行,國民黨不只難以重返執政,還可能提前失去地方執政多數的危機。

#鄭麗文 #國民黨 #黨中央 #兩岸 #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