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黨乃至整個綠營最近狂吹副總統蕭美琴到歐洲議會演講,為我國外交帶來重大突破,加上前總統蔡英文到德國參訪並演說,之前外交部長林佳龍也訪問歐洲,台灣外交似乎迎來了莫大成果,在美國之外開拓出新的歐洲戰場。但仔細驗諸事實,卻根本是混淆視聽、放大宣傳的行銷手法,可謂花大錢做出的煙火外交秀。
蕭美琴個人秀 華而不實
蕭美琴是現任副總統,如果真的獲邀到歐洲議會演說,對台灣當然意義非凡,民進黨也一再向民眾傳達這樣「令人振奮」的訊息。可是有沒有外交突破,必須持平客觀地評估。「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是由43個國家及歐盟的議會中跨黨派議員組成的非政府組織,其宗旨是反中,甚至有時到了反華的地步。它的捐贈來源包括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索羅斯基金會、台灣的民主基金會和由美國台商推動的「Hello Taiwan」基金會等。但川普總統上台後,已刪除了NED的預算。
這次IPAC的兩位歐洲議會議員、也是歐盟共同主席的萊克斯曼與庫塔,向歐洲議會租借了一間會議場地,再邀請蕭美琴前往發表演說,這能等同於蕭美琴到歐洲議會演講嗎?場地雖在歐洲議會大樓,但根本不是歐洲議會的活動,也不是歐洲議會的決議邀請,民進黨到底在吹什麼吹?
議員借會議室辦自己的活動,是很常見的事,但不能把帳掛到歐洲議會頭上。1997年,當時的外交部長章孝嚴曾正式應邀在歐洲議會演講,蕭美琴相比之下豈不是小巫見大巫?此事真正的突破是,歐洲議會的所在地比利時同意發給蕭美琴簽證,讓她能順利成行,這算是相當有善意了。只是大陸當局會不會一怒之下,對比利時給予報復,導致歐洲國家接下來對台灣政策轉而緊縮,值得進一步觀察。
蕭美琴的小突破華而不實,除了一場個人聲光秀之外,不見在實質對外關係上有所提升。例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跌到了區區12個、中國大陸加強壓制台灣的國際法地位、台灣無緣重返世衛大會等問題,都看不到政府提出有效對策。此外,賴清德總統兩度想藉出訪友邦時過境美國本土,都被美方拒絕。2013年教宗方濟各就職典禮,馬英九總統應邀親赴羅馬出席,當時還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德國總理梅克爾等領袖相談甚歡,而今年5月教宗良14世就職,我國是由前副總統陳建仁代表出席。賴清德就任總統1年多,窩在台灣足不出戶,把台灣外交處境的困窘演繹得淋漓盡致。
突破大困局 緩和兩岸
無論是蕭美琴的演講,或是蔡英文的訪德,其實都只是些小成績,更重要的外交大困局,卻不見民進黨政府警醒關注。首先,美國總統川普揚棄民主同盟價值,一心只想「美國優先」,台灣價值只剩下快被掏空的台積電,而民進黨政府除了一味輸血,拿不出其他辦法,台灣成了川普和中國角力的棋子,無論川普是輸是贏,淪為菜單上的台灣只怕都是輸家。
在美國愈來愈不可靠下,政府最近似乎外交轉向,強化與歐洲的關係。想推動對外關係、擺脫外交孤立,這確實是應該努力的方向。但現實是,對歐洲國家而言,目前最關心的是盡早結束俄烏戰爭,並強化歐洲安全以壓制俄羅斯未來的野心。俄國早已表明,未來要維持烏克蘭的和平,中國必須也參與其中。以中國在軍事、科技、經濟、稀土各方面的實力,以及對俄國的影響力,可以想見,歐洲國家不會願意為台灣過度激怒中國大陸。這也是為什麼,我國駐愛沙尼亞辦事處為了名稱卡了1年;至於南非,則根本把我國代表處更名降級並踢出首都,足見台灣的國際處境有多惡劣。
歸根結柢,我國的外交困境來自中國大陸的打壓,我們固然應該經營與各國的關係以突破封鎖,但也應善用策略緩和兩岸緊張,為國家的生存爭取空間與時間。台灣外交最突破的時期,是在用心經營兩岸關係的馬英九任內,民進黨執政以來,外交卻陷入不斷惡化的絕境。到底外交的出路在哪裡,民進黨看不出來嗎?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