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6」、「Apple Watch」於台北時間10日凌晨1點聯袂登場;不過在歡呼新人到來之際,曾在千禧年帶領蘋果重返榮耀的iPod產品線,當中訴求純音樂播放、大容量的「iPod Classic」,卻以舊人之姿悄悄走入歷史。

2001年正式開售的iPod,是當年首個主打大容量(初代為5GB)、滾輪操控、以及與軟體「iTunes」無縫整合的影音撥放器。在短短上市約3年時間,不僅在全美國數位音樂播放器的市占率達50%,且若以內置硬碟(非快閃記憶體Flash)的數位撥放器計算,iPod市占率更逾90%。

事實上,在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1996年重回蘋果董事會時,當時該公司營運正陷入困頓,儘管1997年推出主打彩色外型與簡約設計的「iMac」,讓蘋果度過財務危機。但一般認為,iPod的成功,才是真正讓蘋果由衰轉盛,並得以在2007年後稱霸行動裝置市場的關鍵產品線。

iPod最初上市時僅支援搭載Mac OS的麥金塔電腦,不過為擴大市場,2002年年中時,蘋果便開始銷售相容於Windows系統的iPod,並於2003年推出Windows版的iTunes。2004年,蘋果推出「iPod Photo」,並將最高容量一舉提升到60GB,且在傳輸介面導入USB 2.0、取代最初火線(FireWire/IEEE1394)的設計。

2007年「iPod Vedio」上市,除了一舉將儲存容量進一步拉到80GB外,也是Classic系列中,最後一款在面板採白色壓克力設計的產品。2007年容量最高達160GB的「iPod Classic」問世,面板採金屬介面,且自當時起、至產品下市為止,外觀設計均採類似設計。

iPod除了Classic系列外,2004年蘋果針對各種不同使用情境需求,陸續推出了「iPod Mini」、「iPod Nano」、「iPod Shuffle」,以及被視為iPhone前身的「iPod Touch」。截至今早為止,Nano、Shuffle、Touch仍於蘋果官網的銷售清單中。

在iPod發想之初,賈伯斯便委由魯賓斯坦(Jonathan J. Rubinstein)與法戴爾(Anthony M. Fadell)進行產品開發,兩人也被尊稱為「iPod之父」。在產品開發的1年半期間,包括確立1.8英吋超薄微型硬碟的專利(自東芝收購)、螢幕尺寸、滾輪設計,這些在日後影響各大小iPod產品的關鍵設計。

至去年底已售出近4億台的iPod,其實當初在開發之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便曾要求開發團隊,新產品「要能裝入所有披頭四(The Beatles)、巴布狄倫(Bob Dylan)的作品」。因此,在這個意味需1000首歌曲容量、又要訴求輕薄機身的要求下,催生了後來超薄微型硬碟的採用。

#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