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指出,當台灣服務業、製造業都紛紛走向資本、技術與知識密集化,這一批在地小農創新團隊新勢力的出現,走出了不同於既往「高經濟農作」方針,台灣農業新的發展可能。
以工業為經濟發展主力的台灣,面對農業發展亦鼓勵規模栽種、統一規格、產銷分離的現代農作,雖能有效精簡生產成本,卻使個體農戶失去直接議價、改良、以及農業創新的機會。相反地,小農受限於資本小、產量不穩定或提供產品種類少等問題,使優良、創新的產品在規模農作的通路戰下無法廣為人知,亦無法獲得合理利潤。
陳慧鈴觀察,台灣的製造業已進入精敏製造、服務業也已邁入知識密集服務、農業同樣也嗅得出新的進化風向。隨著科技發展與資訊普及,農業規模的大/小已不再具備絕對的優/劣勢,而是創新商模為王。可喜的是,有愈來愈多身懷跨領域專才的年輕人願意投入台灣農業,以個體戶身分務農的同時更提出創新技術、行銷或商業模式,試圖打破大/小農之間的營運壁壘,證明小農也能玩出新花樣,可謂農業革命後的一波小農「新」革命,遍地開花。
104夢想搖籃營運長陳慧鈴觀察,這一波小農新革命方興未艾,更在社群網路、群眾募資等新科技的影響下爆發。依據主計總處統計,2013年的非高齡專業農牧戶與2012年同期相比成長18.42%,大幅超越整體農牧戶年增幅0.12%,更多青壯年族群投入農業領域。
另一方面,觀察104夢想搖籃成功募資案件,今年度在農委會徵集下導入的農業類型案件平均募資達標率大幅超越整體案件。陳慧鈴說,群募平台不僅提供小農創意集資的功能,更建構起無法直接投身、但有志協助台灣農業的朋友雙向參與管道:小農們直接與支持者對話,支持者則能直接體驗、參與農業工作,間接成為創新商業模式的一環。
陳慧鈴也從成功案例中歸納,農業與土地以及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農業類型的募資案件要能獲得迴響與認同,必須從「在地體驗」、「安心食品」與「科技加值」三大關鍵面向檢視創新提案的要素。
「貝鴨稻」從一個父親的心情出發,試圖顛覆長期使用農藥對抗福壽螺的無奈現況,採取鴨稻共生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並結合生態教育體驗,讓食育從小紮根,徹底解決食安問題。對食安重視的理念成功喚起大眾支持,創下104夢想搖籃首次三天內達標的募資紀錄,並以1759%的達成率成功募得近88萬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