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在線報導,該項目由劍橋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進行,其中的「母體」機器人其實是一個機械臂,而它所制作的「後代」則是一個個長寬6公分的塑膠立方體,其中包括驅動馬達。在多次實驗中,機械臂先後獨立製造了共10代「子體」機器人,每一代機器人在性能上都要優於上一代。

一批「子體」機器人生產出來後,它們的運動狀況被攝影鏡頭拍下,由一個程式自動評估這些「新生兒」移動的距離、速度和持久度,然後將要改進的地方反饋給「母體」機器人,在製造下一代機器人時加以改進。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表示,最後一代「子體」機器人的移動距離比第一代能提高兩倍。這種逐代進化的能力已經非常接近生物的進化。

研究人員稱,「母體機器人製作了數百個子體機器人,並觀察這些子體機器人的表現,如果表現足夠好,那麼在製造下一代時,就會保持這一設計,相反則會棄之不用。」

研究人員將「子體」機器人的基本設計方案比作基因組。要讓「子體」機器性能不斷提升,「母體」機器人不但需要逐步調整「子體」的基因,還要有一定「自主創新」,其中一些設計即便是人類工程師也未必能想到。

研究人員表示,此類機器人在實際生產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當你走進工廠,例如來到一家汽車製造企業,如果你有機器人可以評估每一輛汽車的設計和製造,並從錯誤中找到可以改進的操作,這樣一代一代的進行下去,你最終會得到一款意想不到的汽車。」

當然,目前多數機器人還只能從事一些重複性工作,比如生產線上的簡單裝配。研究人員說,現在的技術還無法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完全獨立思考和學習,但通過模仿大自然的一些精妙設計,機器人領域能夠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突破。

#機器人 #劍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