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版的「農業生產力4.0」,不僅將整合包括工研院、農科院、資策會、台經院及中衛中心等財團法人資源,再透過農企業,成立「智農聯盟」,就連包括台灣富士通、興農、映興電子,及果實堂等多家公司,最近也正悄悄地部署台灣「農業生產力4.0」的龐大商機。
由社團法人台灣農學會等26個農學團體,4日舉行聯合年會,並在中興大學舉辦「農業生產力4.0-智慧運籌」論壇,分享智慧農業未來的願景。農委會農試所長陳駿季表示,行政院「農業生產力4.0」版定案後,農委會預定自今年至明年5月底止,先推動建立農業資訊共通平台、感測器及物聯網(IoT)資料庫等準備工作。
陳駿季說,政府將成立「農業生產力4.0專案推動小組」,從106年至109年,大力推動包括農業設施、溯源農產品、家禽(水禽)、養殖漁業、蝴蝶蘭、稻作、菇類、種苗、生乳,及海洋漁業等十大領航重點產業。
上述十大領航產業去年總年產值達2,474億元,未來將透過「農業生產力4.0」的加持,讓其總產值再逐年增加。以菇類年產值為例,政府希望至109年時,菇類年產值,可由去年的133億元,再提高至150億~160億元。
為推動「農業生產力4.0」,政府規畫在106至109年期間,擬以每年6億元經費,加以推動,期望至109年,台灣農業人均年產值,可由去年的154萬元,再提高至200萬元。
陳駿季指出,「農業1.0」時代,是「人當機器用」,但「農業4.0」時代,將變成「機器當人用」。因行政院版的「農業生產力4.0」,可解決台灣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不足問題,但農業生產力4.0」推動,目前傾向導入「人機協同作業機械系統」,而不是只是「大型無人化機器」,藉以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
台灣富士通經理蔡至誠,4日以日本富士通為例,說明旗下半導體產品,已委託台積電代工之後,已把日本閒置的半導體工廠無塵室,改裝變成農業的科技溫室,生產「低鉀生菜」。
另外,台灣富士通計畫引進集團的「食品‧農業雲Akisai」(秋彩),透過資通訊技術(ICT),解決台灣食品、農業安全等問題。台灣富士通目前不僅將在台灣推動「農食雲微契作整合平台」,也擬與中衛中心合作,將「食品‧農業雲Akisai」,運用在農村再生計畫,讓台灣科技農企業能扮演產業領頭羊的角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