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馬鈴薯年需求約17萬公噸,國產比例僅占3成,為提高自產比例,新社區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投入培育種薯,上午舉辦「馬鈴薯新品種展示會」,發表三種新品系,現場並於試驗田區展示,還提供馬鈴薯試吃與品嚐,供來訪農友、食品業者品評。
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楊佐琦表示,馬鈴薯喜冷涼氣候,台灣於10月種植、翌年2月採收,以台中后里、嘉義溪口與雲林斗南等地最多,目前主要是「克尼伯」,但該品種適應性差、生長勢弱、對晚疫病等病害均不具抗性,因此種植期間需噴施農藥防治,不但增加農民生產成本,對消費者健康亦造成負擔。
新育成馬鈴薯「種苗4號」具耐晚疫病、優質、高產特性,另外還有具加工優勢的營養系105C1,以及耐濕冷氣候的營養系105C2。楊佐琦說,台灣國產馬鈴薯年產量5.6萬,進口高達11.5萬公噸,國產比例僅占全台需求的3成,希望農民廣植高產、優質、耐病品種,推廣新鮮、在地生產的國產馬鈴薯。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