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研院新任院長爆發遴選爭議,中研院內部也有各種意見與看法,除了覺得遴選過程有瑕疵,也質疑候選人票選第1名的廖俊智擔任中研院士資歷太淺,不足以服眾,導致海外院士發起連署,要求總統退回選舉結果,並廢除評議會制度。
今天包含中研院前副院長陳長謙、提名廖俊智的中研院院士蔡明道、劉紹臣等6人發出共同聲明,對廖俊智的學經歷與學術成就提出說明,專長橫跨中研院4個研究領域中的工程、數理與生物學3項,無論是帶領中研院改革或向前邁進,都有資格與足夠能力,強調評議會依法定程序做出最好決定。
以下是聲明稿全文:
對於中研院新任院長遴選,我們以中研院院士及當初提名廖俊智院士參與遴選的身分說明他的資歷。
廖俊智院士在代謝及合成生物學領域是世界級領袖,特別在以微生物合成燃料的領域及基礎代謝路徑的改造更是獨步全球。他更發展出網路構成要素分析法(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用以分析複雜的轉錄組調控,廖院士設計的人工基因轉錄調控迥路,更是合成代謝生物學之先驅。
出生於高雄市,成長於高雄市及臺北市,廖院士畢業於臺大化工系,服完兵役後前往美國發展。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取得博士學位,先後任職紐約羅徹斯特柯達公司生命科學實驗室、德州農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等,由基層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講座教授、系主任等,有完整的資歷。
自1976年大學時期獲得臺灣年輕科學家獎後就獲獎無數,2010年獲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2012年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2013年義大利總统頒授ENI再生能源獎,並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201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2016),於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廖院士擁有工程、生物、化學、醫學等廣泛的研究背景,他的成就多方位,是位國際知名的傑出科學家。
雖然他任職於美國,但長期關心臺灣的學術研究與綠色能源發展,曾擔任中油公司綠能研究所顧問(2015)、工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2007-2010),目前是中研院化學研究所與生物化學研究所諮詢委員。廖院士也曾擔任國內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的榮譽講座教授,對於臺灣的教育、學術研究、能源政策都有相當深入的參與及貢獻。
同時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是其他候選人沒有的學術成就,他的專長橫跨中研院四個研究領域中的工程、數理與生物學三項,無論是要帶領中研院改革或是向前邁進,他都有絕對的資格與足夠的能力。
廖院士雖是中研院的新科院士,但他在國際上早就是知名的傑出科學家,是我們沒有儘早發現這位傑出的人才,遲至2014年才提名選出他為院士。我們相信58歲的廖院士,會帶著他年輕的熱情與衝勁,以遠瞻的國際視野,帶領中研院走向更國際化的地位,也更能帶領我國學術教育界與國際接軌。我們很高興遴選委員會依照法定程序選出適當的候選人,評議會也做出最好的決定。
廖國男 (院士)
陳長謙 (院士、前副院長)
劉紹臣 (院士)
杜經寧 (院士)
王寳貫 (評議員)
蔡明道 (院士)
(中時 )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