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作廢棄物變身華麗裝置藝術、新品種在來米純米漿做的超Q彈蘿蔔糕,明天來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都看得到、吃得到,一連兩天的「永續農業、花漾生活」系列活動,展現農業資源活化成果。
場長林學詩說,活動結合農業資源活化、循環永續利用,還有食農教育,從產地到餐桌,建立正確飲食態度,深刻體會農業生產歷程;中彰投三縣市農會也結合手作藝術家,將廢棄稻桿、麥桿和玉米莖等變身大型裝置藝術,呈現農業生產之美。
助理研究員王柏蓉說,稻米專家楊嘉凌研發的台中秈197號在來米,改善米種澱粉結構,外觀潔白、口感Q彈,以純米漿不必添加太白粉就可加工製成米粉,或碗粿、蘿蔔糕、芋頭糕和黑糖糕等,且因升糖指數低,高血糖與老年人亦可安心選用。
另外,研究人員曾宥綋、廖君達等人則從田間土壤發現可分解鳥類羽毛的產脲節桿菌,經發酵14天後可有效分解9成以上的禽類羽毛,轉化成富含14種胺基酸的高營養液態肥,促進植物根系生長、提生產量,長成的瓜果蔬菜又大又健康。
農業推廣課長楊宏瑛說,最新品種仙稻米只需8個月陳化即可再製加工,將成為米食加工業最佳的國產米原料來源;而新菌種分解羽毛的效率高,無須再仰賴化學強酸強鹼,不會破壞營養成分、造成環境負擔,是高營養液肥,還可拌入飼料餵食家禽。
林學詩說,農業應永續經營,研究員多年的努力展現豐碩研發成果與技轉成效,歡迎前來關心分享,會場周邊還有青農及農會的品牌優質產品、農村好務保證長知識、啖美食,豐富有趣不虛此行。詳情可上官網查詢。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