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太平洋戰爭期間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除了中華民國以外可能只有當時尚未獨立,還是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莫屬。與接受英國人指揮的印度軍人一樣,菲律賓軍人是在美國軍官的指揮下走上抗日戰場的。同樣的,他們與太平洋戰爭初期在馬來亞與新加坡遭遇慘敗的印度軍人一樣,也在保衛自己家園的戰鬥中被擊敗,甚至於一度成為日軍酷刑虐待與無差別虐殺的對象。
然而與在海外作戰,而且在心態上還普遍把日本人當解放者的印度人不一樣的是,菲律賓人的抵抗並沒有隨著麥克阿瑟逃亡澳大利亞,乃至於美軍的投降而結束。分散在不同島嶼,擁有不同政治信仰、意識形態的菲律賓人持續組織游擊隊與佔領自己祖國的日本侵者頑強的戰鬥。而在英勇抵抗強敵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凝聚起來了屬於菲律賓人自己的民族主義與國族主義。

菲律賓陸軍的誕生
為什麼菲律賓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沒有與其他東南亞殖民地的人民一樣歡迎日軍,而是積極抵抗日本侵略者呢?菲律賓難道在歷史上不也曾經受到美國殖民統治,子民也曾經被美軍殘酷屠殺嗎?是什麼原因,讓本來與美國有著血海深仇的菲律賓願意與美軍攜手合作,對抗打著「大東亞共榮圈」旗號,並且在整個東南亞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日軍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自1934年3月24日頒布《菲律賓獨立法》(Tydings-Mcduffie Act)開始,美國政府在懷抱強烈反殖民統治思想的羅斯福總統領導下,便已經為菲國的「終極獨立」做準備了。1935年11月,由殖民地精英組成的菲律賓自治政府(Commonwealth of the Philippines),在奎松(Manuel L. Quezon)總統的帶領下正式宣告成立。
依照美菲雙方的協議,此一自治政府將於1946年轉變為共和國政府,正式脫離美國獨立。有鑑於菲律賓的獨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經決定好的事情,因此日本人喊出的「反殖民」口號看在當地居民眼中已經打了不少的折扣。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奎松總統還在老朋友麥克阿瑟將軍的協助下為祖國建立了一支現代化武裝。
菲律賓政府於1935年12月21日頒佈《國防法》,宣告成立菲律賓軍隊。其中菲律賓陸軍的兵源,全數來自於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的菲律賓保安隊(Philippine Constabulary)。保安隊轄下的航空隊(Philippine Constabulary Air Corps)也跟著升級為陸軍航空隊,成為菲律賓歷史上第一代的空軍。麥克阿瑟將軍於1941年5月奉羅斯福總統之命出任遠東軍司令,統轄美菲聯軍部隊抵抗日軍。
伴隨著日軍進軍法屬印度支那,麥克阿瑟將軍開始大規模招募菲律賓青年從軍。珍珠港事變爆發之際,菲律賓陸軍總共有兩個步兵師與10個預備師的兵力可用於與日軍作戰。至於負責維安的菲律賓保安隊,也被納入遠東軍的指揮體系,編成了三個步兵團。他們的任務,是協助美國憲兵在後方城鎮逮捕同情日本的菲律賓人民與外籍人士。

柯里幾多島戰役
菲律賓陸軍主要有三個組成部份,第一是由溫萊特(Jonathan M. Wainwright)少將指揮的北呂宋部隊,下轄第11、第21與第31後備師,第二是由帕克(George M. Parker)准將指揮的南呂宋部隊,下轄第1師與第41、51還有第71後備師。最後一支,則是由夏普(W. F. Sharp)上校指揮的維沙顏-民答那峨部隊(Visayan-Mindanao Force),下轄第61、81與101師。
麥克阿瑟將軍試圖為菲律賓向陸軍爭取84,500把M1格蘭特步槍、330挺.30機槍、326挺.50機槍、450門37mm砲、217門81mm迫擊砲、288座75mm砲與超過8,000台的軍用車輛。不過依據《租借法案》,美國必須將武器優先提供給英國與中華民國,因此上述武器絕大多數無法提供給菲律賓。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菲律賓部隊只能使用老舊的恩菲爾德與春田式步槍。
至於菲律賓陸軍主要的裝甲車輛,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開始服役的法製雷諾戰車、M3型75mm火砲載具與英國製的環球式火砲裝甲車。絕大多數菲律賓陸軍與保安隊的官兵,據說在參戰前連槍都沒有開過。儘管如此,菲律賓將士們為了保鄉衛土與捍衛得來不易的獨立,仍然在反抗侵略的第一線與日軍戰鬥。
日軍登陸呂宋後,奎松總統為了避免同胞慘遭屠殺,要求羅斯福總統立即賦予菲律賓獨立的地位,好讓他宣佈馬尼拉在這場戰爭中保持中立。羅斯福拒絕了奎松的請求,因為他知道此刻才讓菲律賓獨立,並無法阻止日軍朝馬尼拉推進。不過羅斯福還是下令給麥克阿瑟,告訴他遠東軍麾下的菲律賓籍官兵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向日軍投降,不需要與美軍一起戰鬥到最後。
大多數的菲律賓官兵沒有停止抵抗,而是跟著他們的美國戰友們從巴達安島(Bataan)一路奮戰到柯里幾多島(Corregidor)。事實上,菲律賓軍人想要拋棄美國戰友向日本人投降的可能性極低。因為就算是美軍單位,絕大多數的士兵也都是由菲律賓籍的軍人組成,只有少數的軍官是美國人。菲律賓人的民族主義意識,也在殘酷的戰鬥考驗下逐漸燃燒起來。
1942年3月,傳來了麥克阿瑟與奎松總統拋下柯里幾多島13,000名守軍逃往澳大利亞的消息。絕大多數的美軍官兵聽到長官拋棄自己,都難以壓抑自己心目中的怒火咒罵麥克阿瑟。反而是菲律賓籍的官兵,聽到收音機裡傳來麥克阿瑟將軍「我將重返」(I shall return)的誓言時士氣高漲。他們數次挫敗日軍的猛烈攻勢,給本間雅晴將軍指揮的第14軍帶來慘重的傷亡。
不過在完全沒有空中優勢,並且極度缺乏補給的情況下,美菲聯軍在柯里幾多島的防線支撐到5月6日便全面瓦解。伴隨著接替麥克阿瑟將軍出任駐菲美軍最高司令的溫萊特將軍向日軍投降,盟軍在菲律賓境內有組織的抵抗就此瓦解。菲律賓人的頑強抵抗,給高喊建立「亞洲人的亞洲」口號的日本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羞辱。
被日軍抓到的菲律賓俘虜,不是被強迫跟著美軍戰友們走一次九死一生的「死亡行軍」(Death March),就是被送到戰俘營裡飽受虐待。就如同抗戰初期在中國戰場上的情況一樣,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菲律賓人,只要是舉起雙手投降者都不被當成人類看待。目睹到投降的下場生不如死以後,絕大多數尚未被日軍擄獲的菲律賓軍人決定無論美國人投降與否,他們都要繼續戰鬥下去。

菲律賓的抗日游擊戰
柯里幾多島戰役結束後,激烈的抗日游擊戰風起雲湧般的席捲了菲律賓的每一座島嶼。許多不甘心失敗,但是仍效忠遠東軍司令部的菲律賓軍官逃到山上與叢林裡面,重新招兵買馬組織抵抗運動。前第31師軍官麥格塞塞(Ramon Magsaysay),便在美國陸軍第26騎兵團的團長麥里爾(Gyles Merrill)上校幫助下,於西呂宋發展出來了一支總兵力高達10,000人的游擊隊。
以艾德沃索(Terry Adevoso)為代表的300名菲律賓軍官訓練團學生,因為不願意當日本人統治下的亡國奴,在南呂宋組織了一支名為「獵人」(Hunter ROTC)的游擊隊。他們與由奧古斯丁(Marcos Agustin)上校指揮的馬京游擊隊(Marking’s Guerrilla)緊密合作,襲擊日軍的彈藥庫與交通據點,並竊取對盟軍反攻菲律賓有利的相關情報。
美軍少校拉帕姆(Robert Lapham),也一手拉起了一支統轄13,000名菲律賓將士,名為呂宋島游擊軍(Luzon Guerrilla Army Force)的組織。他們的活動範圍以北呂宋島為主,除了必須要面對日軍的掃蕩外,還要防備由菲律賓共產黨領導人塔魯克(Luis Taruc)指揮,俗稱為「虎克黨」(Hukbalahap)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
「虎克黨」打著驅逐一切外來侵略者的招牌,既打日本人也打美國人,成為了比日軍還要令拉帕姆頭痛的對象。如同在中國的淪陷區一樣,日軍也收編了一部份菲律賓保安隊的人員用於圍剿抗日游擊隊。可實際上,這些菲律賓保安隊的人員大多數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名義上聽從日本人,但是私底下卻效忠同盟國。
所以為了壓制「虎克黨」的崛起,拉帕姆與其助手杭特(Ray C. Hunt)中尉也會暗中策動保安隊去進攻人民抗日軍。此種複雜的情況,與在山西、山東以及蘇北戰場上的國民黨游擊隊利用剿共軍與、治安軍與和平軍等親日武裝打擊中共的情況別無二致。1942年12月,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派遣空戰英雄維拉莫爾(Jesús A. Villamor)返回菲律賓,與地下組織取得聯繫。
慢慢的,同盟國開始從澳大利亞派遣潛艦進入菲律賓海域,向游擊隊輸送必要的武器與通訊設備。在游擊隊的激烈抵抗下,菲律賓48個省份中居然只有12個被牢牢的掌握在日軍手中。甚至就連日本人扶持起來擔任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總統的勞威爾(Jose P. Laurel),私底下也與人在澳洲的奎松,甚至於麥克阿瑟將軍保持密切的聯繫。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抗日游擊隊都心甘情願歡迎美國人回來。除了信仰共產主義的「虎克黨」外,在民答那峨上也還存在著由莫洛人組織的抵抗運動。剛開始,莫洛游擊隊也是同時與日軍還有美菲聯軍交戰。由於莫洛人戰士有在戰場上割下敵人耳朵的習慣,他們對日軍造成的心理壓力遠比菲律賓人與美國人還要龐大。
於是美菲聯軍與莫洛人武裝也做出交涉,讓他們蒐集日軍耳朵來交換步槍的子彈與錢幣。慢慢的,雙方在各取所需的情況下也走到了一起成為抵抗日本人的夥伴。1944年10月20日,菲律賓人民期盼的解放之日終於伴隨著麥克阿瑟將軍涉水登上了雷伊泰島而來臨。總計有277支潛伏於菲律賓各地的游擊隊,立即傾巢而出配合美軍作戰。
上述數字,還只涵蓋效忠菲律賓自治政府的武裝力量,沒有包括「虎克黨」與莫洛游擊隊。美軍登陸菲律賓後,凡是獲得自治政府承認的游擊隊都得到了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他們往往擔任哨兵或者嚮導的工作,搶在美國人前面收復自己的故土。駐防於首都馬尼拉的日本海軍第31特別根據地隊司令官岩淵三次中將,決定給不合作的菲律賓人民一次狠狠的教訓。
他違抗第14方面軍司令山下奉文將軍撤出馬尼拉的命令,而是在當地組織起頑強的抵抗。岩淵三次手下的士兵一邊與來襲的美軍戰鬥,一邊則是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到1945年3月3日馬尼拉光復為止,總計有20萬平民百姓死在日本人的手中。這是馬尼拉總人口的10%,由此可見菲律賓人民為了將侵略者趕出國土,也付出了十分慘痛的代價。
英勇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為此付出慘痛犧牲的歷史,讓原本已經逐漸接受美國人統治的菲律賓人產生了自己的民族意識。許多組織游擊戰的菲律賓軍人因此成為了民族英雄,前面提到的麥格塞塞還為此當選菲律賓共和國的第七任總統。就連爭議性頗大的第10任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也必須以建構二戰游擊英雄的身份來確保自己統治國家的正當性。
這段與美國合作抵抗日本侵略的歷史,也確保了美菲兩國戰後71年來緊密的盟友與安全伙伴關係。直到今天,恐怕沒有第二個亞洲國家如同菲律賓一樣如此的在情感上高度認同美國。不過可能也正因為有過這段曾經為盟國分憂解勞的歷史,菲律賓人在跟美國討價還價的時候也比其他的亞洲國家有更多的自信。即便是號稱反美的杜特蒂總統,其實也是這段美菲兩國二戰合作史的受益者。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