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遙控式農用噴藥車,能依氣候土壤調整用藥量,減少農藥殘留。(潘建志攝)
新款遙控式農用噴藥車,能依氣候土壤調整用藥量,減少農藥殘留。(潘建志攝)
農民也不會吸入過多農藥。(潘建志攝)
農民也不會吸入過多農藥。(潘建志攝)

傳統噴農藥多以人力背負藥桶,或以小貨車搭載高壓噴霧機拉管方式進行,除較難掌握用藥量,也易讓農民吸入過多農藥。屏東科技大學生物機電系研發新款遙控式農用噴藥車,能依氣候土壤調整用藥量,減少農藥殘留,農民也不會吸入過多農藥。

生機系教授苗志銘指導學生鄭仁勝,花1年時間研發的噴藥車作業系統,由噴藥桿組、幫浦與遙控系統組成,可針對不同作物調整噴藥桿方向及噴嘴數量,無論果樹或蔬菜都能方便。車輛採前輪驅動後輪轉向方式,水泥地及泥土皆能行走,並採電動減少空氣汙染。

噴藥車也裝置微型氣象站,自動偵測農田溫度、溼度、土壤PH值等,再依數據調整最適量的農藥。苗志銘說,農藥噴出後霧化狀況受自然環境影響,像高溫時揮發快、溼度高時慢,經智慧控制農藥量後,能確保農作獲得有效用量,也不致造成農藥殘留。

之後這些數據也能以無線傳輸,進入雲端形成大數據,每個農民依此可建立自己的農業模組,智慧管理農業。相關數據也能用在生產履歷上,並減少後端防疫檢驗的風險及成本。噴藥車造價約40萬元,苗志銘說,未來若自己開發可大幅降低成本。

校長戴昌賢說,現今台灣農業人口老化,噴藥系統自動化、智能化非常必要,適量的用藥不但能減少對第一線農人的危害,也能兼顧作物、環境,及後端消費者的健康。

#農藥 #數據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