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防治法》上路20年,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整理歷年家暴案件,繪製「家暴地圖」,透過民間工程師協助,套上人口數、經濟條件、土地使用分區等不同資訊後,只要有通報個案進入電腦,系統會跑出分數,只要超過標準,代表「再通報率」高,社工需加強處理。社會局表示,希望化被動處理為主動預測,降低案件發生機會。
除了降低家暴再犯機會,家暴地圖如何預防「初犯」的案件?家防中心主任陳淑娟表示,透過家暴地圖,鄰里內負責防治家暴的人員,可比較容易掌握該地區的案件發生形式,例如是高齡夫妻親密暴力,或是兒少保護個案,無論宣導或預防,都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向。
文山區忠順里連續3年未發生兒虐案件,里長曾寧旖認為,社區是預防家暴最基本的單位,因要培養種子志工,如果能運用相關資料,對志工課程、高風險對象的訪視,能更到位;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也說,去年起開始退動社區防暴,有了地圖料,社區能更有效了解本身狀況以及需要補強的部分,讓資源更有效利用。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