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耳朵、挖出耳垢的習慣,甚至有家長從小就會為孩子掏耳朵,怕耳屎塞住,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志勳表示,此舉反而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阻塞耳道,不建議使用棉花棒、挖耳勺「濫挖」耳屎,可能刺傷、導致鼓膜穿孔。
林志勳表示,耳垢可保護耳朵,且有殺菌效果。耳垢位於外耳道的毛髮及表皮上,可抵擋外來細菌、黴菌、灰塵,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
他強調,美國耳鼻喉學會並不建議清除耳垢,甚至,經常清除耳垢的人,耳垢反而愈來愈多。因為常挖耳垢會促使腺體分泌旺盛,以致產生更多的耳垢。另外經常刮除耳垢,也會讓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增加耳道受傷感染的機會。
林志勳說,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話,盡量使用柔軟的器具清除,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而且要避免與别人共用器具。但仍建議在耳垢過多而導致不適時,向耳鼻喉科醫師求助,不要自行濫挖。
他說,一般所知耳垢分為乾性和濕性,台灣人濕性耳垢者比例約20%。 過多耳垢的確可能會妨礙聲音在耳道中的傳播,從而導致傳導性聽力減退,工作上經常接觸沙塵等污染物、時常游泳或潛水、長期使用助聽器或耳機、外耳道皮膚新陳代謝較慢、有過量耳毛的人士等耳部的油脂分泌都會較多,耳垢亦相對較多。
但林志勳也提醒,其實,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潔。因為外耳道有自動清潔的功能,使耳屎由內往外慢慢輸送出去。除非是過多的耳垢導致了健康問題,才需要清理。
醫師建議,如果常感到耳屎很多,可定期至耳鼻喉科清潔,或至耳鼻喉科開立耳垢軟化劑,幫助耳屎排出。另,如果常感到單側耳塞,可能原因除了耳屎以外,還要考慮聽力喪失、耳咽管功能不良、外耳發炎或是鼻咽癌、聽神經瘤等症狀,因此如果常感到耳朵不適,仍必須至耳鼻喉科求診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