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堆漆工藝創作的彭坤炎表示,堆漆工藝每天僅能做出1公分,1件作品完成需歷時1年,像拉拔小孩長大一樣,需要耐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陳育賢攝)
獨創堆漆工藝創作的彭坤炎表示,堆漆工藝每天僅能做出1公分,1件作品完成需歷時1年,像拉拔小孩長大一樣,需要耐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陳育賢攝)
獨創堆漆工藝創作的彭坤炎表示,堆漆工藝每天僅能做出1公分,1件作品完成需歷時1年,像拉拔小孩長大一樣,需要耐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陳育賢攝)
獨創堆漆工藝創作的彭坤炎表示,堆漆工藝每天僅能做出1公分,1件作品完成需歷時1年,像拉拔小孩長大一樣,需要耐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陳育賢攝)
彭坤炎,近年作品屢受肯定,獲獎無數。(陳育賢攝)
彭坤炎,近年作品屢受肯定,獲獎無數。(陳育賢攝)

新竹縣文化創意設計藝術家彭坤炎,精研從無到有的堆漆工藝30餘年,今年參加日本漆工協會所舉辦的「漆之美展」,獲得「文部科學大臣賞」,相當於教育部長獎,這更是日本漆工協會成立24年來,首次頒獎給外國人,堪稱是台灣之光。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彭坤炎,42年前只是是紅木家具負責塗裝的小學徒,專為傢俱完成後做最後打磨上漆的工作。

彭坤炎說,當時日本人喜愛台灣的木製家具,遇到許多要求完美的日本人,也練就彭校友嚴謹的工作態度。

但1980年代後,台灣木器榮景開始走下坡,在日本友人鼓勵下,彭坤炎開始走向工藝創作,因為在日本,漆的應用可以在筷子、桌板、碗盤與陶作上,精美耐用又有藝術價值,彭坤炎因此開始嘗試將漆塗在木製或陶製胚體上創作。他甚且想到如果沒有胚體,光是使用生漆熟漆製作,更有其它天馬行空的想像可以創作。

彭坤炎即於1986年起,投入現代人幾無鑽研的「堆漆」創作,一切從無到有,他說,「堆漆」是捨棄有形的胚體,調和天然生漆與礦物粉成為黏稠狀,1層1層塗抹,然後耐心等候1天讓漆全乾,如此1天1層,以每天1公分的厚度讓作品慢慢「長大」,光是打底工作大約就要1個月,就像拉拔小孩長大一樣。

之後再以自身的美學素養雕刻造型創作,然後調和熟漆與色料再繼續往上堆漆,要完成1件作品平均耗時約10個月到1年,因此目前已無人從事這項創作,可見堆漆創作必須對天然漆性質瞭若指掌,且懷抱熱情,外加成竹在胸、耐力十足,方可成為專家。

尤其是,彭坤炎的每件作品雖有大綱方向,但都沒有最後的模型,每天都要視當天的心情、靈感,甚至是天候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同感應,因此作品是時時在變,他笑說,其實很多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他也不知最後的成品會是什麼樣,一切似乎都在冥冥之中的自然成形,沒有刻意的結局安排。

此次,彭坤炎以「波響」作品赴日參賽,一舉拿下「文部科學大臣賞」,是該會創會以來第1次將此最高榮譽獎頒予外國人,可見彭坤炎的作品受到日本工藝界的高度肯定,而其歷界已連續19年獲邀參展,並陸續拿下特別獎勵賞、會長賞、內閣林野廳長官賞。

#漆之美展 #文部科學大臣賞 #彭坤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