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平柴燒創作師法自然,燒出來的茶壺顏色與台灣樹蛙斑紋相仿。(李其樺攝)
徐兆平柴燒創作師法自然,燒出來的茶壺顏色與台灣樹蛙斑紋相仿。(李其樺攝)
徐兆平創作每件柴燒作品顏色、造型自成一格,風格豐富多變。(李其樺翻攝)
徐兆平創作每件柴燒作品顏色、造型自成一格,風格豐富多變。(李其樺翻攝)
柴燒陶窯須經千度窯火燒烤淬鍊4天,再放置一周冷卻,難度相比一般電窯更高。(李其樺翻攝)
柴燒陶窯須經千度窯火燒烤淬鍊4天,再放置一周冷卻,難度相比一般電窯更高。(李其樺翻攝)
徐兆平柴燒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及海外聯展,獲獎無數。(李其樺翻攝)
徐兆平柴燒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及海外聯展,獲獎無數。(李其樺翻攝)

台灣知名柴燒藝術家徐兆平,從事陶藝創作30餘年不輟,享譽兩岸國際;平凡無奇的陶土出自其手,經千度火焰淬鍊,孕育瑰麗色彩與豐富生命力,也包藏師法自然的人生哲學;對徐兆平而言,柴燒,即為宇宙,也是人生觀體現。

徐兆平1966年出生於土城,學生時期受呂嘉靖啟蒙學習陶藝,後來師從吳讓農習釉;其後目睹自日本遊學歸來學長創作柴燒作品,產生濃厚興趣,自此開啟柴燒創作之路,也是當時台灣最早從事柴燒創作的藝術家之一。

徐兆平1999年參與海峽兩岸陶藝交流聯展,2004年入選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曾獲歐美、大陸等國家邀請駐地創作;完成板橋實踐國小、汐止東山國小大門裝置藝術,及三峽客家商圈瓷版壁畫藝術,不論是個人作品或公共創作均有可觀成績。

近年徐兆平隱居汐止天峰谷,開設工作室潛心鑽研柴燒技藝,也在汐止國中開班教授學子美學。

徐兆平指出,柴燒講究高度專業,從捏陶、建窯、燒窯等過程必須親力親為,比起大陸陶燒採多人分工難度更大;其次,相比一般電窯只須2個鐘頭,柴燒作品必須放進柴窯連燒4天96個鐘頭,溫度從零度到1250度,只要溫度不同、窯內擺放位置不同,最後燒出來的柴燒顏色也不同,這種不確定性是柴燒創作最艱難之處,也是其魅力所在。

徐兆平說,因此每次百餘件作品經柴燒後,只有6成保持完好,每件柴燒作品紋理、顏色皆不會重複。

在超過上萬次與千度窯火的激盪對抗中,徐兆平慢慢找到竅門,將觀察到的自然景色反映在其作品中,有的作品紋路表現山勢形狀,甚至還有茶壺顏色幾乎與台灣樹蛙顏色斑紋完全相仿,也體現徐師法自然的創作理念。

「不論哪種藝術都要經得起考驗,從忍受孤獨,到接受,最後享受孤獨的歷程。」徐兆平說,現在還是在學習,同時感念一路走來受過許多人幫助,只要有能力便回饋幫助他人,目前有不少來自東南亞國家和本地民眾跟從他學習柴燒,未來希望將柴燒藝術傳承給下一代發揚光大。

#徐兆平 #柴燒 #陶藝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