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團隊進駐整理,恢復燻蒜工廠古早風貌。(莊曜聰攝)
東海大學團隊進駐整理,恢復燻蒜工廠古早風貌。(莊曜聰攝)
李哲進父親經營的「協益行」,燻蒜工廠雖然已經拆除,但當年做生意用的圖章都留了下來。(莊曜聰攝)
李哲進父親經營的「協益行」,燻蒜工廠雖然已經拆除,但當年做生意用的圖章都留了下來。(莊曜聰攝)
東海大學「學蓆蒜數」團隊重現燻蒜技藝。(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提供)
東海大學「學蓆蒜數」團隊重現燻蒜技藝。(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提供)
(莊曜聰攝)

台南學甲及北門種植的蔥蒜品質佳,帶動早期學甲地區蔥蒜批發產業發達,4、50年代甚至還有燻蒜工廠,處理後的蒜頭,甚至還外銷到東南亞及美國等地,後來逐漸沒落,學甲僅存的一間燻蒜廠荒廢已久,經過東海大學「學蓆蒜數」團隊取得地主同意,整理後重現當年燻蒜產業的風貌。

學甲早期是蔥蒜的重要產地,前學甲區農會總幹事李哲進表示,60年前他的父親李明加從事蔥蒜加工,當時學甲有「協益行」、「德興行」、「聯豐行」等較大型的蔥蒜批發,他父親經營的「協益行」及另一家「德興行」都有興建燻蒜工廠,他當時才念小學,印象中收成時僱工近50人,擠滿工廠,相當熱鬧。

當時除了學甲、北門,農民最遠還曾到雲林莿桐收貨,加工後賣給貿易商,部分還出口到美國製作大蒜精,後來產業沒落,他家的燻蒜廠也已經拆除,僅剩「德興行」這間,但已荒廢多時。

東海大學「學蓆蒜數」團隊參加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洄游農村計畫,想要恢復這消失快50年的技藝,在地方街訪蒐集資料時,剛好遇上「德興行」的後代陳宗儒,他慷慨提供場地,讓團隊進駐,雖然外觀有些破損,但內部保持得不錯,整理後恢復雛型,另外也在空地搭建兩個小型「燻窯」,重現當年技藝。

燻蒜分為上下三層,上、中層以竹板隔開,放置蒜頭,底部放置乾稻草及粗糠,點燃後再放上沾濕的蒜尾,燻製5到7天就可完成,蒜頭外殼變成咖啡色,但蒜肉顏色不變,由於水分被逼出,吃起來比較嗆辣,當時燻蒜主要銷往東南亞,而蔥則賣到日本沖繩,替當時農民賺進不少外匯。

#東海大學 #學蓆蒜數 #燻蒜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