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12日報導,德國海軍在2005年規劃以4艘7,200噸的F125型飛彈巡防艦取代8艘3,680噸的F122型飛彈巡防艦。F125型艦原始設計想定為僅需F122型艦半數的人力編制,可搭載海軍陸戰隊執行兩年的海外部署任務。
德國軍事專家稱該艦的軟體充滿缺陷(buggy software)、武器欠缺考量(ill-considered arsenal),此外近期更發現該艦會往右舷傾斜。一連串的問題嚇到軍事專家並讓德國領導人增加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功能的困惑。
F125巡防艦專案應提供尖端的軟體,讓巡防艦僅需核心乘員就能運作。海軍稱巴登符騰堡號(Baden-Württemberg,舷號F222)的核心-中央電腦系統未能通過必要的測試。德國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基爾(Kiel)當地報紙《Kieler Nachrichten》報導,該艦的「雷達、電子系統、油槽的防火塗層」都有問題。
而專案發言人稱船向右舷傾斜的問題已經解決。海軍稱巴登符騰堡號本週將返港「延長一段期間」(extended period)。
該艦的造船廠,專案主導合約商蒂森克虜伯集團(Thyssenkrupp)的發言人稱仍預計於今年交艦。「F125級艦是新設計,具有複雜新開發技術的成熟船艦」。並稱「專案延遲永遠無法完全避免」。軍方武獲辦公室的發言人稱已對蒂森克虜伯集團延遲交船罰款,但拒絕透露細節。
即使問題可以解決,部分專家仍憂慮F125型艦無法防衛擁有攻船飛彈的恐怖份子。而當面對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的擴張,該型艦缺少F122型艦擁有的聲納及魚雷發射管,面對潛艦時只能坐以待斃(making it a sitting duck for submarines)。
這些失誤源於德國海軍過度自信,遲遲未確定(凍結)該型艦的規格。當2003年規劃時,海軍想要一款可以在波羅的海與俄軍驅逐艦批敵的「全能戰艦」,同時也要能在熱帶海域作為人道救援的任務基地。而2005年,決定該型艦無需完全比照F122型艦的重武裝,而應將焦點放在「攻陸」,包含運送陸戰隊投入戰場。鑑於俄國在波羅的海的侵略姿態,海軍專家稱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顯然當時完全錯估情勢。
該艦的總噸位已經幾乎是F122型艦的兩倍,要再增加武裝非常困難。軍事專家稱此專案的「完全失敗」,也顯示海軍、軍方工程師和政府武獲單位在多年缺乏「大型專案」後已經欠缺執行專案的所需專業技能。
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the 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的專家狄考夫(Marcel Dickow)評論:「太複雜、野心太大、管理極差」。他們在尚未徹底想清楚前就把錢頭進專案。
軍方武獲辦公室的發言人稱「專案對承包商呈現『巨大的挑戰』(enormous challenge)」,其設計規格「明白且精確」。承包商必須解決該艦「顯著的問題」,除非該艦全數通過接收測試(acceptance trial),否則德國海軍不會接收該艦。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