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成全指出,台灣《特管法》於2018年修正,其鬆綁有助台灣生醫產業累積臨床數據、加速細胞療法開發。另一方面,AI與醫療物聯網在台灣生技醫療跨界合作案例也快速增加,形成分散式的小型生態圈。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製藥產業負責人趙永祥表示,全球新定價政策使藥品更容易取得,加上創新療法問世與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全球處方藥藥物銷售額將由2019年的9千億美元成長到2024 年的1.2兆美元規模,而製藥複合年成長率預計將達到6.4%,幾乎是過去的6倍之多。
黑木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合夥人羅敏菁表示,2017年全球細胞治療相關募資高達美金85億美金,截至2018年第三季為止,全球約有1千個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其中七成使用基因改良技術,以增加療效。美國對免疫細胞技術較有興趣,日本則偏幹細胞。中國在細胞治療開發積極,已有十多個胞療品項被核准進入臨床實驗。
台灣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許銘賢指出,近年細胞治療已成為對抗人類疾病的新選擇,預期未來五年市場每年將有20%以上的成長空間。
羅氏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醫藥事務副處長鍾碧真認為,過去一個藥物研發平均成本約8.9億美元,耗時約莫10年;現今藥廠開始採用敏捷式的臨床研究設計,使藥物測試更有效率。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