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27日在嘉義市開幕,來自各國27個文化與水環境國際組織約200人來臺參加,從水務、水景、水道、水力及水觀等5大主題探討各國的水利文化治理經驗,ICOMOS荷蘭國家委員會副主席Diederik Six爵士提倡水與文化連結,變成資產更利於治理。
Diederik Six爵士說,16世紀葡萄牙人因為航海而發現被海洋環抱的台灣,喊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水是地球上最豐富資源,水就是生命,將水與文化資產連結,「水即資產」的概念可以串連水利界與文化資產界,進而產生對話,有利於治水。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北迴歸線是全球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大航海時代世界發現臺灣的重要指標,嘉義市是阿里山的入口門戶,此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荷蘭國家委員會,與臺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TIIWE)合辦首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選擇來嘉義市舉辦,獨具意義。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說,水不應該只被視為資源,更是一種文化資產,水廣泛運用於農業、工業、高科技,水文化治理已成為全球性的共同重要課題。
研討會面向多元,從希臘水和廢水的技術管理、伊朗特殊灌溉系統坎兒井,到當代治水策略;還有菲律賓伊富高省的高地水稻梯田,如何進行水與生態管理、與大自然共存;黎巴嫩由社區推動的水景文化景觀運動等。
臺灣的研究成果包括泰雅族的水文化生態思維、客家傳統塘涵智慧、石門水庫周遭富含歷史及宗教意涵的文化資產價值、嘉南大圳的歷史保存,以及曾文溪流域治水文化思維與價值建構等。
開幕後,市府導覽與會的國際人士搭乘阿里山森林小火車、參訪蘭潭、淨水廠、檜意森活村等景點,促使他們認識嘉義市的水文景觀、木業文化。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