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對抗F-35,誰的隱形能力強?

大陸中科院光電所羅先剛教授聲稱已研發出一項新材料技術,針對雷達電磁信號建構詳盡的數學模型並進行分析,以新模型加上突破性材料所做的塗層,可以吸收迄今為止頻率最廣的雷達波信號。此一材料與技術若應用在殲-20戰機上,將能使它的表面塗層在面對F22與F35時取得上風。

《搜狐軍事》引述港媒《南華早報》的報導說,這項重大技術突破是由位於四川成都的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教授的團隊研發出來,新的隱形技術能夠使得戰機更輕,更不容易被敵方雷達所偵測,最關鍵是新的隱形技術的成本反而變得更低。

四川成都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教授。(圖/搜狐軍事)
四川成都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羅先剛教授。(圖/搜狐軍事)

報導說,目前低可偵測性(即雷達隱形)技術是通過構造特定的物體外形,改變電磁波訊號反射方向,但這項技術主要用於水面艦艇。至於空間有限的戰機,一般通過運用等離子、雷達波吸收材料等塗層或表面物質的形式來減少或吸收反射訊號,不過這些塗層既重且貴,保持時間也不長,而且只對特定波段的雷達有效,全面性不高。即便如此,這種技術還是有相當難度,以至於研製出5代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報導表示,羅先剛團隊以新開發的技術製作了一種被稱為「元表面」(Metasurface)的膜,它可以吸收極寬廣頻率下的雷達電磁波訊號。團隊成員透露,在最近的一次測試中,這項新隱形技術就成功將0.3到40GHz的反射雷達信號強度降到可偵測閾值以下。上海復旦大學材料系的隱形技術專家並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是一位專家表示,如果成飛的殲-20裝備上這項新隱身技術,那麼將會在世界範圍內所有在役的軍用雷達系統上「徹底消失」,其應用波段範圍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另一名研究人員表示,「經過測試後發現,1到22GHz之間的吸收效果是最強的。」

北約組織目前採用的中型擴展防空預警雷達,其工作頻率範圍是0.3到1GHz,美國部署的薩德反導系統一直以來被認為性能優異,其工作頻率也只在10GHz左右。而一些機場安裝的極短偵測距離(一般僅有數公里)的高頻雷達,用以偵測地面上的車輛和飛機運動,一般頻率也不會超過20GHz。所以換句話說,如果戰機搭配使用最新的隱形技術,不論怎麼折騰,也無法被敵方的雷達所發現。

報導提到,過去外媒一直詬病殲-20隱形性能不夠,最關鍵的是其鴨翼偏轉時會產生強度較大的雷達回波,且尾噴口隱形處理完全比不上美國的F-22。但自從2016年11月在珠海亮相的殲-20被央視報導過後,其啟用的全新隱形塗料就已經讓殲-20煥然一新,並在對比美國隱形戰機時在隱形塗層層面可以取得上風。如果這次隱身技術再次突破,勢必會讓殲-20的地位繼續上漲。

報導最後說,這項技術用途極廣,除了運用在戰機上,包括地面車輛、衛星等未來都有使用隱形技術的前景。

文章來源:重大突破!這項技術難題被中國科學家攻克,用在殲-20上將會無敵
#隱形塗層 #雷達電磁波 #新技術材料 #元表面 #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