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農改場分場長陳俊位以實驗證明,該場研發新技術,明顯可看出該技術可降低根系免受淹水影響。(中區農改場提供/楊樹煌南投傳真)
▲中區農改場分場長陳俊位以實驗證明,該場研發新技術,明顯可看出該技術可降低根系免受淹水影響。(中區農改場提供/楊樹煌南投傳真)

苦瓜農作物最怕豪雨與淹水,但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新技術研發出,利用菇類栽培後的廢棄菇包,接種上該場最新研發的木黴菌,即可變成新型有機堆肥,在苦瓜種植前於田間施用,另在苦瓜畦面的莖基部旁再置放1包堆肥,誘引苦瓜新根生長至肥料袋內,就可克服苦瓜根系不受淹水影響,仍順利開花結果。

該項經臺中區農改場實驗成功的「因應氣候變遷、利用菇類剩餘物質再利用的循環農業新資材,讓苦瓜克服淹水逆境的新技術」,據該場場長李紅曦指出,經今年8月豪雨與淹水逆境試驗,苦瓜依然開花著果,並結實纍纍,還延長採收期,可證明此一新技術成果。

李紅曦場長並表示,今年5月以前暖冬與乾旱無雨,造成荔枝、龍眼等作物減產,8月則有接連豪雨,反造成百香果、苦瓜等農作物嚴重災損,氣候變遷是農作生產不得不面對的議題。

所以該場近年來積極研發功能性微生物,發展作物耐候用途的微生物製劑,希望能協助作物調適極端氣候所產生的環境改變。

農改場分場長陳俊位表示,經過試驗,該場研發新技術推出的新型有機堆肥,運用在苦瓜栽培,再配合木黴菌矽藻土液肥的施用,明顯可看出該技術可降低根系免受淹水影響,可做為協助農友克服氣候變遷,維持生產及收入,並發展韌性農業及兼顧循環農業的成功範例。

陳分場長並指出,今年8月處理的植株,在淹水過後未見植株死亡,未處理的植株,在淹水過後死亡率40%~80%,此外,處理的植株,還可延長採收期2個月以上,1分地產量由2,300公斤增加至3,200公斤以上,成效卓著。

#苦瓜 #淹水 #農業 #新技術